巧用新方案 重获新生机
“当时我是被救护车拉来的,白细胞比正常人高了100多倍,严重贫血、血小板低。我的左边乳房,烂了海碗口大的一片,上面厚厚一层脓,反复高烧40度,看了很多医院都说已经晚期没啥可治了,叫我放弃回家。”近日,在我院血液科八病区,75岁的刘奶奶诉起治病之路,艰辛历历在目。
20年前,刘奶奶刚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寒冬里的一天,她突感受凉发烧,扁桃体肿大,以为是“腮腺炎”,口服消炎药却不见好。后来,刘奶奶又发现颈部、腋窝、腹股沟出现了包块,2003年元月,在当地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被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CLL)。
13年间,刘奶奶在当地医院接受了“环磷酰胺+阿霉素”““氟达拉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等十几个周期的化疗,经历了治疗、复发、再治疗、再复发,病情时而稳定时而进展。
2016年,刘奶奶发现左侧乳房下面长了几个小水泡,抹药、热敷都不见好。随后水泡开始破溃,从绿豆大小慢慢长到海碗口大,溃烂流脓,并且出现了发热、咳嗽、咳痰、胸闷,高烧不止,刘奶奶被病痛折磨得起不来床,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各种抗感染治疗,但白细胞持续升高,贫血越来越重,血小板越来越少,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家人四处打听,了解到我院血液科周可树主任是慢淋方面的专家,抱着一线希望,极度虚弱的她被送到该院求助。
周可树介绍,像刘奶奶患的CLL,是一种惰性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CLL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CLL的临床预后异质性大,有些患者可长期观察不需要治疗,有些患者病情缓慢进展需要治疗,还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一经诊断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而伴有染色体17p缺失及p53突变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对常规化疗反应很差,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这些预后不良尤其是高龄的患者,传统的化疗方案如氟达拉宾联合环磷酰胺,不但疗效不好,还会因其严重的骨髓抑制及免疫抑制,造成患者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率增加。
刘奶奶年龄大,病程长,既往经历了多次化疗,脏器功能差,免疫力极度低下,合并严重感染,并伴有17p缺失(不良预后因素),病情危重,治疗极为困难,预后极差。虽然小分子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在CLL的治疗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当年这些药物尚未进入我国。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在强力的抗感染及支持治疗下,同时应用更为巧妙的、低毒的治疗方案控制原发病,才能挽救这个终末期慢淋患者的生命。”周可树说。
周可树主任凭借多年丰富经验,为刘奶奶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在强力的抗感染和全身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先使用环磷酰胺降低白细胞,随后分次应用了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和小剂量甲强龙,在白细胞明显下降后,又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和小剂量来那度胺治疗。几个疗程后,应用小剂量来那度胺维持。
来那度胺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尤其是与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但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来那度胺的应用常被忽视。
周可树主任巧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和小剂量来那度胺的无化疗新治疗方法,让刘奶奶病情迅速好转,不仅体温正常了,溃疡逐渐愈合,血象也慢慢恢复,生活逐步自理。在此后近一年时间里,周可树让刘奶奶持续用小剂量来那度胺维持,刘奶奶的身体恢复的越来越好,血象一直处于正常范围。
“2016年8月28日,是我遇到周可树主任的日子,是她和她的团队救了我的命,我感觉一点点活过来了,从被救护车拉到医院,到现在还能做家务,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刘奶奶说。
临床试验开启治疗新时代
这次疾病进展,刘奶奶赶上了好时候,当时周可树作为主要研究者(PI)负责的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注册临床试验在我院刚刚开始。经评估之后,刘奶奶符合入组条件,成功入组到了这项临床试验当中,用上了治疗慢淋的最好的靶向药物。
关于临床试验 专家这样说
临床试验是新药问世的必经之路,但公众对于临床试验的认知还很片面。
1
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
2
ECOG(体力状况评分)0至1级;
3
至少有3个月的预期寿命,可以对安全有效性资料进行随访;
4
无严重的造血功能异常(不适用于血液病患者),心、肺、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5
若近期用过其它抗肿瘤药物,则至少间隔4周以上;
6
年龄一般18-75岁;
7
生育年龄的受试者应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8
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9
病人有条件来复查或能随访。
专家介绍
博士,主任医师,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委员、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组织细胞疾病专委会委员,河南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河南省血液学分会常委及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获临床型博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淋巴肿瘤专家邱录贵教授。擅长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治。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近几年作为PI主持了60余项淋巴瘤相关的国际及国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试验。
贺宝霞
药学部副主任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
中山大学药理学博士,副主任药师。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省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院科技工作先进个人、院科技拔尖人才。2014年获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优秀临床药师”奖, 以第一完成人获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级及省厅级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多个国家及省级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