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2022罗氏肿瘤高峰论坛汇聚国内外资深肿瘤专家共赴学术盛宴。
本次“基础科学如何赋能癌症治疗”圆桌讨论会,由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博士担任主持,携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张永宏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泽民教授,
共同组成专家团,盘点循环肿瘤DNA(ctDNA)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挑战,基因测序、类器官和单细胞测序在临床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免疫治疗如何联合其他治疗的热点话题。
![]()
韩宝惠教授分享道,肿瘤生物学的发展已进入更深的层次,基于ctDNA、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检测和评估也已经进入临床,但是新型的检测技术如何指导临床,如何发挥优势尚无定论。
当前的肿瘤疗效评估是基于影像学和病理学,韩宝惠教授相信未来一定会发展出基于液体活检的评估体系,并认为ctDNA、MRD大有前景。例如目前MRD的应用方向为术后辅助治疗指导,即临床医师通过术后MRD检测结果判断患者肿瘤残留,进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当然,ctDNA除了早期术后的指导作用以外,也可以拓展至局晚期及晚期应用。
其次,随着肿瘤治疗进入精准时代,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使肺癌实现“慢病化”,肺癌的3年及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高。韩宝惠教授指出,患者在治疗后达到影像学缓解并持续用药2-3年后,还需要使用该治疗方案多长时间?这一问题目前还尚无最终定论。
目前,临床使用的参考指标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测下活性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但未来基于ctDNA的MRD检测也许将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指导患者的精准管理。
比如,当患者未被检测出MRD时可停药观察;若患者仍残留肿瘤病灶,且MRD指标阳性,临床医师应加强患者随访,并给予患者维持与巩固治疗。
除指导临床用药决策外,韩宝惠教授表示,临床医师还可通过ctDNA来判断影像学难以鉴别的免疫治疗假性进展、超进展以及耐药。比如,影像学上反映出的肿瘤增大,结合ctDNA检测后,也许能更好地提示我们是否其为假性进展。
再如患者耐药前,其ctDNA丰度会增加,是否也很好地提示我们耐药的即将发生。基于上述内容,韩宝惠教授认为ctDNA检测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从微观水平认知肿瘤,NGS助力肿瘤临床探索
马飞教授分享道,既往的体格检查、CT以及核磁等技术帮助临床医师从宏观角度看待肿瘤,而基于组织活检、液体活检以及组织与液体活检相结合的二代测序技术(NGS)可使临床医师从微观角度看待肿瘤。NGS的发展帮助临床医师从微观水平认识肿瘤,并将肿瘤治疗从宏观水平推向微观水平。
NGS是临床医师深入了解疾病复发、转移机制以及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途径,对于精准诊疗背景下的药物选择、疗效评价、复发转移的早期预警以及肿瘤耐药都有指导作用。例如,肿瘤的时空异质性极大地困扰着临床诊疗,亦是治疗失败和耐药的主要原因。
NGS的进步使临床医师从宏观、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特征,极大地帮助了肿瘤防控及治疗策略的选择。马飞教授强调,所有技术均需临床验证,未来临床医师需将以NGS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探索以推动肿瘤诊疗的进步。
靶免治疗方兴未艾,联合疗法是未来发展方向
多学科综合诊疗是当下的热点,免疫治疗如何与其他治疗结合是临床的重点和难点。张永宏教授分享道,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成就了精准高效的临床诊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方案)不仅显著地延长了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而且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开启了原发性肝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新时代。
在综合诊疗时代下,靶免联合、靶免联合局部治疗以及靶免联合手术等治疗方案层出不穷,但如何联合、何时联合以及患者选择仍是临床诊疗中的重点和难点,机制尚不明确是联合治疗的核心问题。
作为一名肿瘤介入科医生,张永宏教授从自身的工作出发首先探索了介入消融治疗相关的免疫机制。张永宏教授指出,通过对系统免疫变化的分析,其发现机体经消融治疗后可激发系统免疫反应,且该免疫反应随时间动态变化,即消融治疗后1-3天的免疫反应以免疫应激为主,而7-14天时以免疫活化为主。
随后,张永宏教授对消融治疗前后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功能进行分析,发现消融治疗后7-14天出现明显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表位转化。此外,张永宏教授进一步比较了术后复发和不复发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现术前机体缺乏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且术后机体未重建免疫监视(仍然表现为PD-1高表达状态)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消融治疗后高危复发人群的联合治疗方案被提出,即通过局部治疗精准、定点灭活肿瘤细胞,降低肿瘤负荷,同时激发肿瘤抗原,并通过系统治疗杀伤不可见的肿瘤,恢复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
结合与会专家的发言,张永宏教授指出,局部消融治疗可改善免疫荒漠型肿瘤微环境,而系统治疗可帮助恢复T细胞的杀伤能力。局部联合系统治疗是以肿瘤免疫为基础,通过局部治疗激发免疫,依靠系统治疗恢复免疫。
张永宏教授强调,该方案的实施应符合精准要求。其既往开展的早期研究证实了局部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为未来开展局部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类器官可以帮助患者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促进医学界对疾病机制的认识。马飞教授指出,临床诊疗的进步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类器官从细胞水平推动肿瘤临床诊疗的发展。
ctDNA与NGS分别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解决了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耐药、监测等问题,但是以细胞为打击对象的治疗方法(如化疗)目前仍难从DNA层面进行指导。类器官与细胞系最大的区别在于类器官来源于真实的肿瘤组织,更接近肿瘤患者体内状态。
因此类器官可应用于药物敏感性测试以及机制探索等。药物临床研究需庞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因受医学伦理限制而部分研究无法开展,加之细胞系研究难以解决异质性问题及模拟细胞间相互作用关系。因此,类器官在新药研发、高通量筛选、药物筛选、机制探索以及未来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均有帮助。
马飞教授强调,类器官并非一个个体,缺乏体内环境,因此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免疫治疗方面。随着引入免疫作用机制等的新型类器官发展,其将极大地推进肿瘤诊疗的发展。
单细胞测序在未来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张泽民教授分享道,单细胞测序对肿瘤异质性研究有着巨大贡献,但异质性本身并非结论。异质性的规律是什么?异质性的复杂表现在哪里?哪些特殊细胞类型可应用于临床?单细胞测序将会在上述3个方面极大地推动肿瘤研究。此外,张泽民教授补充道,单细胞测序在临床检测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例如,在定量分析药物/疗法对肿瘤患者免疫力影响方面,既往的检测方法难以全面评估,但单细胞测序可较好地定量分析免疫细胞的具体功能。
因此,张泽民教授认为,单细胞测序可能会在患者诊断及药物响应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预判作用。此外,对于其关注的肿瘤内因及外因方面,张泽民教授表示单细胞测序可能会取得较大突破,并在随后的专题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单细胞测序的发展及未来方向。
通过研究者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类器官、单细胞测序以及液体活检等先进的技术不断涌现,并在临床研究和个体化诊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期望先进的科技能更早、更快地应用于临床患者,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
-
-
-
-
-
-
-
-
-
-
-
中国抗癌协会全国肿瘤临床协作中心(CSCO)执行委员
-
-
-
-
-
-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医学免疫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
-
-
中国肿瘤微创产学研战略联盟 肝癌免疫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 肝病微创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中华预防医学会 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分会 常务委员
-
-
-
-
-
-
-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与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
-
曾就任基因泰克/罗氏公司(Genentech/Roche),担任癌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应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等高新技术进行抗癌药靶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
-
Cell Systems和Genome Medicine的编委
-
60个专利的发明者,并在多项癌症治疗药物的分子靶标的原创发现中做出了直接贡献
-
张泽民实验室致力于用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方法来揭示肿瘤发生过程、肿瘤微环境和对药物响应中的系统变化和重要遗传因素,以推进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