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医生所指的这个“误区“,更多的是“医源性”而非体检者本身。如果,将人生轨迹比作一条高速公路,服务区便可看作是体检的节点,而医者便充当着基础服务、车辆检修、安全宣讲、疏导、应急以及下一步路线规划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某些不正规服务区变味的推广产品、购买服务等等变相刺激过度消费的做法。
一样的终点,而因为服务人员的缘故,过多迟滞于服务区亦或是面对不同向导指示的不同路口线路时,我们可能面临过多的弯路或风险,而失去本该欣赏的沿途风景和惬意。
每个人的车况不同,每一位服务区的人员业务素质不同,但,如果我们面对仅仅是口若悬河、极尽渲染类似传销般的“忽悠“时,侯医生完全相信,太多的朋友会迷茫、会迷失甚至于失落、失望。
无意中发现的磨玻璃结节也是如此,就如旅途中的服务区停靠般,发现了驾驶车辆的瑕疵,除去极少的重大安全隐患、必须专业车辆维修外,绝大多数会继续前行,留待下一个服务区检修评价。
现实中,有没有这种可能:效益的驱使下,对于那些本可正常行驶的车辆,会不会过度的评价,更会不会毫无专业的更换零件甚至于大修呢?
也许,生活中的我们都有一些经历:一些原本还可使用的物品,经过维修后,便开启了小毛病不断的维修之路。
就如侯医生家中1年前的冰柜,某一天发现压缩机持续工作外壁发烫,下方的冷冻区食品却始终偏软无法冻结,断电重启无果。一位热情的小伙子上门服务,简单的开关机后便断言需要更换芯片。暂不说维修的花费,由于疫情期间迟迟没有接到维修部芯片到货的通知,而不可能任由一冰柜的食品变质,只能“带病”运转,没成想3天后故障自行消失,运转至今未再发生。
而另一台临近保修期的全自动洗衣机,只是运转中有一些绝对可以忽略轻微的异响,依然是热情的专业人员上门检修后更换了某些部件,不曾想紧接着毛病不断一直持续到它光荣换代。
人体,更为精密的结构以及尚未完全揭秘的神经通路、免疫信号、以及所谓正常和异常的界限,而医者只是搞懂一些局部的片面、只能充当部分重要的角色罢了。
就如几天前“人类全基因组”的研究突破,这是极好的开端,但在无限海量的分析中形成疾病的基因学突变、靶点,进而诠释疾病谱的规律,仍是遥不可及的希望。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对于这句话,最常见的中文翻译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句被用于晚期疾病的座右铭,仍然可以适用于体检发现的磨玻璃结节朋友。
因为,这些结节很大程度不需关注、或只是一些潜在的表象、更或是惰性到让你我失去耐心静观其变的坏苗子,只有偶尔的着实“幸运者”被发现并不容等待的肺癌影像而直接选择入院手术切除。
但“治愈”和”不治愈“的本质果真改变了吗?
也许真的存在很早前侯医生一篇谬论的科普中提到的观点般,我们只是发现了原本就存在而未去发现的“癌池”罢了,而其中原本就毫无生命轨迹危害的、和发现早晚都更改不了整体生命进程的,无一例外的都进行了医学干预,值得深思。(《细思极恐的“肺磨玻璃结节海啸”(二)》有悖传统理念,仅供参考)
因此,作为医者,侯医生换位思考,在我们无意中检查胸部CT发现的肺结节,纯磨玻璃也好、混合磨玻璃也罢,首先不要将自己置身于‘癌“的框架之下,如此,才不会与专业欠缺人士“不谋而合”,才能避免”你的过度+我的过度=真过度“的结局。
再通俗不过的比喻,高速等候区的车辆被告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法继续上路时,您会不会先考虑到:检测评判的仪器、方法是否正规?评判故障的人员是否具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资质?面对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车辆是否有不同的规则和更高端的检查设备?有没有利益驱使下的过度评判?
毕竟,以一辆“劳斯莱斯”的安全标准来评价电动汽车的瑕疵略显苛刻,但依评价自行车的资质来评价一辆轿车的安全性,更显张冠李戴!
“海燕啊!你长点心吧!”就像小品中宋小宝毫无恶意地提醒般,肺磨玻璃结节的朋友,多一分正规医学知识的积淀,便多一分自我健康真正的保障;虽然,“别人的肺结节”总在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但“我的肺结节”只是我的,和别人无关!静下心、丰实自身的影像资料、完善自己的“CT数字底版”,靠谱的医生多得是,他们会为您正规解读并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两年前侯医生亲自配音的音频科普《当第一时间面对肺结节的CT报告时,我该如何应对呢?》听来仍有深意)
就如深海中的声呐信号,有专业的士兵来解读;更如不幸中的黑匣子,有能读懂的专业领域来揭示真相;磨玻璃结节的CT影像,只要您的影像符合国家的规定,数字化分析不难、临床决策不难……
怕只怕,那误区驱使下的、毫无依据、毫无底线的误导、夸大、渲染后无奈的惟命是从!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