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人来说,得知自己被确诊胃癌时,最迫切的想法就是尽快切胃保命,因为所有治疗胃癌的医生都说,要想达到治愈,就是要争取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
有位年轻的患者,因为体检发现了早期胃癌,来京寻求手术治疗,到了我的门诊,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医生做根治性胃切除手术,就是至少大部分的胃。但是因为患者经过我们检查后发现是一个早期的胃癌,所以,建议他尝试保留胃的手术,叫做胃黏膜剥离术(ESD)。所以,小伙子陷入了纠结中。
保胃,还是保命,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说到保胃手术,主要是为了保留胃的功能,我们知道,胃的功能包括:
1、储存功能,向小肠内排入食物;
2、消化和吸收,分泌胃酸、各种消化酶等部分消化食物;
3、分泌功能,分泌胃液及胃泌素,内因子等。
4、防御功能,胃的黏膜屏障、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当胃肿瘤手术切除部分或者全胃时,患者上述的功能部分或者全部被破坏,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消化和营养的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优势明显的技术,免除了切胃手术的痛苦和一些列并发症,保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ESD手术有哪些优势?
与传统切胃手术相比,内镜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病人的住院天数少,手术费用较传统手术低,ESD治疗可以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手术标本经人体的自然腔道取出,腹部没有切口创伤、患者疼痛感轻。
ESD手术的效果能否达到根治?
ESD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胃正常组织及其功能,但是,能否达到同切胃手术一样的治疗效果确是患者最关心的。像视频中的小伙子急于甚至愿意切除胃,就是担心治疗的效果。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早期胃癌ESD手术可实现病变整块切除率达99%,治愈性切除率超过95%,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与外科手术切胃效果相当,可以达到同样的治愈效果。
多项国内外指南也都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早期胃癌如无淋巴结转移,可以考虑做内镜下切除,而且术后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ESD手术的二次评估
第一次评估,为了确定是否符合ESD的适应证,手术前通过胃镜和超声胃镜必须做如下判断:(1)组织病理学分型;(2)病变大小;(3)浸润深度;和(4)是否存在溃疡。
ESD术后病理的二次评估更加重要,内镜治愈性切除评判可分为根治度(eCura)A、B、C1、C2四种情况,需要由内镜医师、病理科医师及外科医师综合研究做出判断,只有达到治愈的标准,医生才能判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追加外科手术,还是定期复查就可以。
ESD手术的安全性有保障吗?
ESD 虽然微创,但仍然属于外科手术,因此,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穿孔,对于术中出血,可在内镜下电凝或使用钛夹等方法控制,而穿孔需要外科医生配合进行修补。
因此,ESD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在5%-8%,风险相对较低。当然,临床医生会根据病灶大小,位置,病变类型等因素,与患者及家属具体沟通相关手术风险,对于可能符合ESD手术的患者,目前临床上采取的叫做医患共同决策的策略和模式。
#健康科普大赛##好医生为健康护航##健康真知笔记#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