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来袭,感觉天要塌了
九月的一个周末,李均和妻子在爬山途中感觉腹部隐痛,回家后发现有少量的黑便。本以为是运动过度引起的胃肠不适,不想黑便迟迟没有缓解。
在妻子的陪同下,李均来到了当地县医院就诊,由于难以确诊,李均在一天内反复接受了6次胃镜检查。期间,院内大夫进行了多次讨论,却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肿物长在十二指肠降部,位置很特殊,我们没法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建议你们去北京看看吧”。
医生的回复让这一家人无比沮丧。李均今年才26岁,女儿刚过完一岁生日,眼看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刚刚起步,却不想病痛降临到自己身上。看看懵懵懂懂、活泼可爱的女儿,再看看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而低落的妻子,李均心情复杂、痛苦绝望。
李均妻子后来见到赵医生时说道:“那一刻,我们感觉天都要塌了。”
“神药”效果不理想,手术方式成难题
经过网上查阅和多方打听,李均和妻子得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国内肿瘤学专业排名第一,各专家团队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均和妻子彷佛看到了曙光,立即开始在网上预约、挂号。
来到肿瘤医院后,他们先在内镜科王贵齐主任的建议下进行了内镜检查及病理穿刺。内镜下发现这个长在肿物长在十二指肠降部,起源于固有肌层,大小约3.0cm*2.8cm,病变基底侧临近十二指肠乳头。穿刺后,病理科团队给出了明确的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
图1.胃镜可见十二指肠降部肿物
图2.超声内镜下可见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
李均和妻子来到了胰胃外科赵东兵主任的门诊。面对位置如此特殊的十二指肠肿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变成了最大的难题。
这里和大家科普一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通常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又称whipple手术。whipple手术需要切除胰头、十二指肠、部分胃、胆囊、胆总管下段、部分空肠,同时需要行胃肠吻合、胆肠吻合、胰肠吻合,手术创伤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对于仅有26岁的李均来说,whipple手术切除范围是否太大了呢,是否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呢?在赵医生的对疾病的讲解下,赵医生和李均共同决定先试一下药物治疗——伊马替尼。
相信“伊马替尼”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这正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介绍的神药,但现在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进步,神药的费用已经平民化,且纳入医保范围。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伊马替尼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特效药”,但人群中个体差异较大,并非所有患者对伊马替尼有效。
接下来的日子,李均开始吃药、复查。遗憾的是,李均便恰巧是那部分药物耐受人群——肿瘤似乎并没有减小。
李均和妻子再次来到赵东兵主任的门诊。看到这对愁容满面的年轻夫妻,赵医生不断地思考:whipple手术范围太大,肿物局部切除是否可行呢?经过团队内多次讨论,评估术前病情、研究诊疗方式,最终,赵医生团队经过多学科讨论后,下定决心决定一试: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术。
团队合作,突破治疗难关
为了保证肿瘤局切手术的顺利进行,赵医生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术前胆道支架定位的方法。
为什么考虑手术前放胆道支架呢?李均肿瘤的位置离十二指肠乳头非常近,而十二指肠乳头是胆管、胰管的汇合处,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肿瘤的时候非常容易将其损伤。支架给了术中操作一个清晰的定位,可以明确地判断局部切除的范围是否合适。
2021年10月的1天,内镜科贺舜医生先将胆道支架顺利置入,李均被推进了手术室接受治疗。赵东兵医生团队先在全麻下进行了腹腔镜探查,后经过仔细地解剖游离和大胆尝试,顺利地完成了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面对着年仅26岁的患者李均,赵医生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终于突破技术难关,为患者和家属交付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赵东兵主任团队、内镜科王贵齐主任团队、病理科团队、麻醉科团队以及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李均顺利康复,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属于低危,这对李均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因为这意味着未来肿瘤治愈的机会非常高。
如今,李均已经顺利出院,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新生”,幸福生活也将重新走上正轨,住院期间,因为长时间未能进食,李均瘦了10多斤,大家才发现他原来是个帅小伙,李均的妻子在办理出院手续后,再次来到赵医生门诊表示感谢,并表示:这次看病,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宝贵,愿天下的好人一生平安。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治疗选择有哪些?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间叶组织源性的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可累及消化系统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胃、小肠、结肠、食管等。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是KIT或者PDGFRA的突变。胃肠道间质瘤不能简单地判定为良性或是恶性,一般认为 GIST 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恶性潜能的高低由肿瘤大小、部位和病理结果来决定。
顾名思义,十二指肠间质瘤是指肿瘤位置长在十二指肠。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包块等,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才偶然发现。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活检病理及影像学检查:(1)“双镜组合”胃镜+超声内镜是目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最常用的方法;(2)内镜下活检病理,并进一步进行免疫组化,是明确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金标准;(3)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一定帮助;(4)手术后行基因检测可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
十二指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需根据个体化及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肿瘤部位、大小、是否转移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決定治疗方式。积极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十二指肠GIST外科手术方式多样,包括肿瘤剜除术、十二指肠楔形切除术、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对于不同部位的区别较大。
对于判断为良性或低度恶性且距离十二指肠乳头1cm以上的十二指肠间质瘤,可行局部切除。已有临床研究证实局部切除和根治切除疗效差异无显着性,因此采用局部切除尤其对十二指肠间质瘤而言,可以避免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创伤大的手术,但应强调切缘阴性避免肿瘤残留或破裂。
撰文 赵璐璐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