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成为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易出现远处转移,发展迅速。近十年来,免疫治疗飞速发展,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极大获益,成为除化疗、手术、放疗及靶向治疗之外的第五种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医师报》本期特别邀请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李晓松教授就肺癌相关多学科诊治、全程管理、免疫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读。
01、《医师报》:如何看待肺癌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患者如何从中获益?
李晓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肺癌年发病人数高达160万,肺癌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面对发病机制如此复杂的癌症,依靠传统单一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远远不够。
采用MDT诊疗模式,患者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接诊医生,而是一个诊疗专家团队,包含其所患疾病可能涉及的内科、外科、放化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专家团队共同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
除通过减少治疗等待时间节省费用外,更避免了重复检查、重复治疗给患者家庭带来的负担。更重要的,因为MDT模式可以使患者在最佳的时间接受到最适合的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了预后。
02、《医师报》:如何针对肺癌患者进行全程管理?目前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要朝着哪些目标努力?
李晓松:随着肺癌治疗策略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采取多种治疗策略优势互补的治疗模式,实施覆盖预防、早筛、科学治疗、随访观察的全病程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在接诊后治疗开始前时给予患者非常准确的分期诊断,这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合理应用CT、MRI、骨扫描、超声以及PET-CT等,为后期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依据;(2)针对不同分期的患者应用基因检测技术以明确的分子分型,非小细胞肺癌可依据分子特征,如EGFR、ALK、HER2、KRAS、MET、RET和ROS1等突变进一步分型。可以根据检测报告和指南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3)在定期随访中给予患者及时的复查,给予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的评估,观察药物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出现耐药,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通过给予患者全程、精确的管理,可以全面提高肺癌诊疗管理水平,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03、《医师报》:肺癌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如何?肺癌治疗方式未来方向如何?
李晓松:在过去十多年中,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而近几年兴起的免疫治疗为驱动基因阴性肺癌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希望,PACIFIC研究分析了Ⅲ期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使用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一年的疗效。实验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高于安慰剂组,达到了29.1个月,3年OS率达到57%,这意味着近6成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后成功活过了3年。
免疫联合其它手段进一步提高疗效,已经得到了临床专家的普遍肯定。但是针对哪些患者是优势人群、如何调整剂量方案、免疫治疗的时长及再挑战、免疫相关毒副反应管控等也是当前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团队也在激光光动力、消融治疗方面积极探索,尝试将多种最新技术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04、《医师报》:在全程化管理的前提下,如何“个体化”的给不同的病人选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
李晓松:随着肺癌诊疗的不断发展,肺癌的生存期不断提高,而不同患者的肿瘤又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患者的身体条件、疾病分期等也不尽相同,个体化医疗的目的是结合患者的不同情况取得最佳疗效。
首先,处理好个体化治疗和遵循指南的关系,制定指南的根本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取得同质化的效果,防范医疗差错,保证医疗安全。指南是方向,个体化是优化,两者看似冲突,实则互补,共同为医学的目的服务,共同保障患者安全;其次,精准诊断是肺癌精准治疗的前提,以诊断指导治疗,是提高肺癌疾病全程管理水平、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关键;另外,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会诊的作用,针对每个患者“量体裁衣”,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专家简介
李晓松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肿瘤科主任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