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硒健康网丨癌症肿瘤治疗助手

医访谈|吴池华教授:筑牢“三早”防线,警惕“粉红杀手”乳腺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癌症中占比高达11.7%[1]。

近年来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潜在乳腺癌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降低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的破局关键。此次《医师报》特别邀请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吴池华教授为大家分享如何筑牢“三早”防线,为乳腺癌患者带来及早获益。

医师报:女性如何及早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是否罹患乳腺癌?

吴池华教授:乳腺癌可发生在各年龄段,预防乳腺癌,首先提倡潜在患者日常进行乳房自我检查。若发现乳房出现不易推动的无痛性肿块,或乳房表面出现橘皮样变、酒窝状变,或乳头发生回缩、偏位、内陷等,需引起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然而,通过患者自检出的乳房肿块直径往往大于2 cm,此时乳腺癌多进展至中期及以上。因此,更提倡患者定期到医学机构体检以发现乳腺癌早期病灶,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获益。

目前临床上筛查乳腺癌的影像学手段包括彩超、钼靶、核磁共振等,建议≥20岁的女性积极响应国家“两癌”早筛政策,每年到医院进行彩超等筛查,≥40岁的女性除彩超外可进一步行钼靶检查及乳房的核磁共振检查(图1)。

图1 国家“两癌”早筛政策

医师报:如何进行乳腺癌规范化治疗?

吴池华教授:乳腺癌治疗离不开手术与化疗,若患者能及时发现乳腺癌早期病灶,则可避免化疗。近年来乳腺癌手术不断发展,临床并非一概行乳房全切术,部分患者可进行保乳手术或乳房重建手术,重获健康并保持身材。而需进行化疗的患者也不必谈化疗色变,当前化疗药物基本可达高效低毒的成效,且辅助用药也不断完善,例如止痛药、长效升白针等可减轻化疗带给患者的毒副作用。

此外,临床推荐中医药可作为乳腺癌患者辅助性治疗而非主要治疗,当前中医药处理化疗后毒副作用成效显著,包括潮热、盗汗、厌食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预后,但若患者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乳腺癌,则不利于患者生存获益,许多患者因此由早期乳腺癌延误至晚期。

治疗过程中,部分乳腺癌患者可能由于经济负担、疾病进展、不良反应等各种原因而中断治疗,医者需与患者充分沟通。若患者因产生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而提出中断治疗时,临床建议对症处理副反应或调整药物剂量无效后,再考虑中断治疗

一般而言,直接中断治疗往往为患者带来较低生存获益,而如今临床不良反应具有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可使用升白针;出现恶心呕吐可止呕;出现腹泻可止泻等。

医师报:近年来乳腺癌治疗方案不断更新,临床是否遇到过治疗瓶颈?

吴池华教授:目前,临床乳腺癌治疗药物种类较多,诸如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抗体耦联药物(ADC)等新型治疗药物需根据患者病理活检分析情况灵活运用。

不同类型患者需采取不同治疗手段,例如BRAC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应以靶向治疗为主,并沿用传统化疗辅助治疗;对于HER2阳性/H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内分泌治疗。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多以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主。而现阶段瓶颈主要在于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后,乳腺癌仍有复发或转移的可能,目前乳腺癌治疗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部分类型的乳腺癌患者需终身治疗。

医师报:未患病女性如何预防乳腺癌发生?

吴池华教授:随着科技进展,现阶段未患病女性可通过预防措施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但仍无法完全避免。研究显示,遗传学影响、雌激素暴露时间、生育年龄推迟、肥胖、情绪焦虑等都属于乳腺癌的风险因素之一[2~3]。

此外,外源性或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均易使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一项为期12年的妇女健康关怀研究发现,采用激素补充疗法的女性,其乳腺癌的发病率显著较高[4](图2)。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未患病的女性群体应尽量减少接触雌激素或类雌激素,如含雌激素的化妆品及保健品等,以减少乳腺癌发病风险。

图2 采用激素补充疗法与未采用激素补充疗法患者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对比

吴池华教授总结

现阶段临床仍在逐步了解乳腺癌的发生机制,拓宽乳腺癌治疗渠道并完善乳腺癌治疗体系,尚无法完全消灭乳腺癌。随着基础医学科研者的不断创新及临床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相信未来医者将越来越接近乳腺癌研究中心,揭开其背后谜底,为患者带来更高获益。

专家简介

吴池华 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