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综合治疗不是简单的把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免疫等手段进行组合,而是一个依照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顺序、有步骤的一种多学科协作的诊治模式。事实证明,该模式为患者生存获益实现“质”的飞跃。
7月15~17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年会于广州召开。本届年会以“精准、规范、创新”为主题,聚焦结直肠癌的综合诊疗、最新进展和转化前沿,设立了国际专场、专委会大会、青年论坛、结直肠癌MDT进展和实践、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解读会等多个专场,邀请了国内外结直肠癌领域知名专家,进行权威精讲及点评讨论。
热点争鸣
建立中国肠癌患者人群数据库
CSCO理事长、CSCO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指出,结直肠癌的分子特征和临床诊疗存在诸多挑战,如缺乏中国肠癌的分子特征数据,同时由于相关分子检测缺乏时效性、精确性,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他给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如尽快建立中国人群的数据库;采用高深度液体活检,根据液体活检结果区分患者预后;针对免疫治疗疗效不佳,可一方面探索新的免疫治疗分子标记物;另一方面开展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让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MRD评估肿瘤是否“清零”新标准
CSCO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副主任陈功教授针对ctDNA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在结直肠研究现况及进展做了详细的梳理。现阶段,MRD成为评估肿瘤是否“清零”和根治性治疗后复发风险的新标准。NCCN也将ctDNA作为Ⅰ~Ⅲ期根治性切除后,复发风险升高的标志物。并有多个实体瘤的大量研究数据证实,局限性肿瘤患者术后MRD与复发风险强烈相关,且这种预测价值独立于临床病理高危因素。
在过去,常使用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状态来进行风险分层,根据大量的国际、国内研究,ctDNA能更好地区分复发风险高的患者。
院士观点
免疫联合不是“乱炖”或简单的排列组合
CSCO候任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指出,肿瘤内科治疗进展的三次革命中,肿瘤诊疗已从病理分型到基因分型再到免疫分型三者相结合的新时代。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和耐药及毒性因素也成为了热点,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
于院士介绍,对于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记物来看,目前已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转变。针对免疫治疗相关毒性管理特征及治疗策略的原则,于院士认为,免疫治疗的毒性反应机制复杂,并不是简单的过敏反应和脱靶效应,需要进行精准识别后及时治疗。
他总结,免疫治疗需要联合用,即要早期用,对于免疫单药不如化疗疗效,他认为是原发耐药和肿瘤超进展等原因有关。免疫联合放疗的比免疫联合化疗的增效比可以提高5倍。
重视基础研究,突破创新药物研发瓶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院士表示,我国新药研发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过程。新药研发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在很多热门领域紧跟国际研发。但也存在源头创新不足、新药研发赛道过于集中等问题。
徐院士指出,我国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有三方面待改善:首先,源头创新罕见;其次,靶点同质化严重;第三,临床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源头创新能力不足,表现在基础研究能力薄弱,转化研究能力待构建。其中基础研究能力表现在优质论文和领军人才这样提供医药创新源头方面,要依靠对基础研究的系统性投入和在各方努力下的实质性发展,才能开发出 First-in-Class的中国抗肿瘤药物。
患者心声
1 ►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
自2013年10月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接受治疗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待每位患者的严谨态度。他们根据我的不同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做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并作出个体化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虽然中途出现多次复发,甚至期间因一次药物引发大出血病情危急,但都在团队及时实施综合施策后转危为安。在经历了三年多60多次的化疗后,我的病情趋稳并走向治愈。
2 ►直肠癌综合治疗后
这几年,因为直肠切除手术后遗症,我每天要去卫生间十几次,特别是晚上会因为无法控制便意很难入睡。我一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王峰教授针对病情变化,为我先后悉心制定了数套治疗方案,病情得到了较好控制,没有出现进一步恶化。但我一直期待能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改善病情。
一年前,我参加临床研究治疗。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没有效果,在后期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脚麻等问题。在团队耐心且细致的解答和处理后,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治疗效果远超出预期,病情相比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