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硒健康网丨癌症肿瘤治疗助手

用“硬核”医术延长患者生命、用“仁心”托起最温暖的守护!

前言: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首发于马胜林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我想比较好的诠释了马胜林教授在肺癌诊疗领域业务上的极高水平以及作为医者品行上的真正心怀病人,装着一颗仁义之心。

从接触马胜林教授开始,不单为其超精湛的医术、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所折服,更是惊叹于他的医者仁心,心怀百姓、不过度治疗、以简单治疗获取更好疗效、不让病人花冤枉钱,接诊患者态度和谒可亲,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对病人的关爱。

自己有幸于2022年7月加入马胜林教授团队,成为其中的一员,今后不单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肿瘤综合诊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更可跟着马教授学做医者、学做人。今天我将这篇工作室发布的文章全文转载于本人的微信公众号,以是希望更多人了解马胜林教授、了解我们团队。


过去20年,肺癌治疗已完成数次突破,从化疗(化学药物治疗)、靶向(靶向药物治疗)到免疫(免疫药物治疗),不同治疗时代的更迭,意味着肿瘤治疗正朝着更安全有效的方向前行。

但在肺癌规范化治疗方面,我们仍需做得更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马胜林教授强调:“作为精准医疗时代一名合格的医生,应把当今肿瘤领域最先进的技术理念融合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马教授门诊

马胜林教授从事肿瘤诊疗工作30年,专注于中晚期恶性肿瘤疑难病例的综合诊治。他领衔的 “肿瘤综合治疗门诊”和“肺癌诊疗一体化门诊”,已形成国内领先的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同时,作为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肺癌研究培育团队首席专家,他带领团队,在肺癌临床诊治与基础、转化研究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肺癌患者如何在关键节点作出最优的治疗决策?

马胜林教授认为,这与医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创新能力密不可分。


不同检测方法导致结果不同,努力为肺癌患者寻找新靶点

62岁的李女士(化名)早在三年前就发现肺部结节,但没当回事。去年因右臂上抬疼痛就诊,胸部CT提示“左上肺结节,大小约2.0cm*2.6cm”,后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肺腺癌”,且已有多处骨、淋巴结转移,但还好基因检测提示“EGFR突变”,这意味着可以选择口服靶向药物治疗。

然而,三个月前,李女士发现背部出现溃疡,并不断增大,从后背一直蔓延至腋下,同时双腿无力,行走困难——这些症状提示病情已经发展至晚期,服用的药物可能已经耐药,濒临崩溃的她慕名找到马胜林教授。马胜林教授详细了解病情后,考虑皮肤溃疡是由肿瘤所致。

由于不同的检测方法会导致报告结果不同,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医生常常通过血液基因检测来明确耐药机制,但因血液中游离的DNA比较少,不一定能被检测到,就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变异“假阴性”的结果。为此,马胜林教授建议直接对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同时对溃疡区域给予放疗处理。

不出所料,皮肤组织的检测结果提示“转移性腺癌”,并且存在“MET基因扩增”,这就明确了耐药机制,表明患者还有机会再用靶向药物。马胜林教授迅速与医院肺癌一体化中心多位专家联合会诊后,制定联合靶向治疗方案。目前,李女士的皮肤溃疡已痊愈。

“有些肺癌患者在通过检测后,找到了靶点,并用上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药物,可最终会耐药,但这也并不代表患者已不适用靶向药。”马胜林教授介绍,首先,每种药物的耐药机制不同,而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即在肿瘤生长进化过程中,演化成不同的肿瘤细胞群体,这些肿瘤细胞群体由于生长速度和侵袭能力有别,对药物的敏感性、预后等各方面也具有差异。

相关数据显示,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平均为15~17%。“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到更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马教授说:“围绕着EGFR突变晚期肺癌患者,我们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进行三个月的靶向药物治疗后,同时给予早期放疗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该研究结果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马教授门诊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进行转化,为患者定制个性化方案

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大牛”,马胜林教授在业内影响力巨大,牵头制定《肿瘤热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多部专家共识,近年来承接国内外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共43项,发起抗肿瘤药物及放射治疗相关研究10余项。他牵头组织的 “多学科疑难病例”(MDT)讨论,为患者“量身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广获好评,很多患者特意“打飞的”前来就诊。

马教授总说,“每个病人都是一本书,要吃透理顺”。他特意设立“老马识途”MDT医疗工作室,通过强大的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联合全省40多家医疗单位,对复杂、疑难患者的诊治展开深度探讨会诊。

用“硬核”医术延长患者生命、用“仁心”托起最温暖的守护、用“匠心”书写“与患同行”的医者大爱,这是马胜林医生工作室的行医宣言。

“以多学科诊疗模式,促进肿瘤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根据行业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能解决95%左右患者的难题。随着医学发展,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在遇到某些关键时刻,就需要专家的独到见解。”马教授解释:“精准治疗是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根据临床研究进行成果转化,同时要有勤学善思的能力,博览群书学以致用,才能解决其他医生处理不了的问题。这条路不是“碰运气”,而需要兼具科学性、可行性及实用性”。

80岁的张大伯(化名)被查出肺部有一个近十公分的肿块,而张大伯肺功能较差,氧饱和度一直很低,动一动气急就很明显,平时都需要吸氧维持。这种情况,从传统观点来说局部治疗参与的价值有限。张大伯和家人咨询了很多家医院,都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后来慕名找到马胜林教授。

对于张大伯的治疗难题,马胜林教授利用“部分肿瘤照射”巧妙化解——不照射整个肿瘤,而是只照射PET代谢高的肿瘤区域,这其实是利用放射治疗的“队列效应”和“免疫激活效应”。通俗点说,“队列效应”就是接受高剂量照射区的肿瘤细胞会与周边接受低剂量照射细胞会相互影响并看齐;

而放疗改变了肿瘤区域的免疫微环境,使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相当于被警察做了标记),随后机体的免疫细胞(警察)能够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也就是所谓的“免疫激活效应”。这种放疗新理念不仅理想地控制住了肿瘤,也最大程度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如今,张大伯已摆脱呼吸机,还能独自出行。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马胜林教授曾接诊过的一位肺癌脊髓转移的患者,最终也同样实现了精准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马教授(左六)和团队专家


用药并非简单加减法,要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好疗效

马胜林教授主张“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他总是反复叮嘱患者: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不花,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能花。曾有位肺癌脑转移患者,之前每天吃一颗靶向药,但在做完放疗后,肿瘤未消退,按医生要求多加一颗靶向药,自此浑身皮疹,瘙痒难耐。

患者和老伴儿都是退休老人,一颗药可以进医保,但再多加一颗则要自费,每个月少说要五六千,生活压力实在太大。“肿瘤用药并非简单的加减法,加大剂量需要慎重考虑毒性,也要考虑患者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后,马胜林教授建议将用药剂量调整至一颗。现在八个月过去了,患者皮疹逐渐消退且病情也很稳定。

马胜林教授看病“干脆”在患友圈很是出名,老病人都知道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许多辗转就医的病人不惜跨省长途奔波,都愿意前来寻求“最终答案”。

之前有位甘肃患者,去找过上海、北京等专家就诊,但一个说吃药,一个说停药,让他犹豫不决,最终来到马胜林教授门诊求助。“分析病情后,我告诉患者这颗药是可以停的,然后花了半小时把前因后果给他解释清楚。”患者与专家交流后心里的石头完全放下来,还决定在杭州旅游一周再回老家。

数十年与疑难肿瘤的斗争经历,让马胜林教授在面对挑战时很有底气,这也给纷至沓来的患者以及家属们带去信心和温暖。

近期,马胜林教授将牵头制定浙江省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专家共识,他的心愿是,不断提高浙江省肿瘤规范化诊治水平,努力打造个体化精准诊治特色,造福肿瘤患者,助力健康浙江建设。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