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咨询病例:
前言:其实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内反复强调肺磨玻璃结节手术不能过于积极,也反对多发磨玻璃结节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或化疗。
最主要的原因是:1、肺多发结节太多了。问诊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或者近一半的结友是多发结节的;2、不管靶向治疗或化疗或免疫治疗,目前来看都不是治愈肺癌的手段,更不是预防复发转移的方法,所以对于早期多原发的肺癌,予以相关治疗意义有限,但副作用以及长期对机体的影响却未知。
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又是多原发早期肺癌,磨玻璃表现的,但主病灶术后病理有高危亚型,结友焦虑与不安,咨询要不要吃靶向药。我们来瞧瞧她的情况:
第一次问诊:2022年11月初:
疾病描述:
这是2020、2021、2022三年的CT。想知道,最大的几个肺结节性质,手术切除大的,其余多发的小结节是否也需要切除。
疾病:
17或18年肺结节,这次医生说长大不规整。
希望获得的帮助:
确定结节性质,是否现在立刻手术,手术方式,大小结节一并切除吗?是把肺叶全切还是切一段,是否可以服药观察。
影像展示与分析:
我们先来看2020年9月的部分病灶:
右上主病灶1:近肺门部,混合磨玻璃结节,边缘不平,实性成分少且不典型,只是密度感觉偏高了点,与血管关系较近,似乎乎有毛刺,也不典型。倾向恶性,若真恶性,则至少微浸润性腺癌,也可能浸润性了,但当时可适当随访对比再说。
左下叶病灶2:微小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密度略不均,有血管进入,像果实挂枝头似的。但这么小密度显得较高,关键是片子不是薄层的,判断容易不准。但再随访下应该关系不大的。
左下病灶3:纯磨玻璃结节,瘤肺边界与轮廓清,有微血管进入,毛刺不明显。考虑原位癌或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些。
再看2022年10月的片子:
右上主病灶1明显密度变得不均,而且有分叶征,灶内血管似增粗,感觉范围也较前有所增大似的,应该是浸润性腺癌可能性大些。
左下病灶2基本上变化不是太明显,感觉整体密度略高,2年没显著进展,密度又偏高的,应该风险还不大。
左下病灶3:磨玻璃结节内部好像有少许偏实性成分出现,但还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实性,近期仍可随访。
我的意见:
红包圈起来的今年较2020年有明显进展,又是磨玻璃结节,轮廓也清,存在风险,建议干预为妥,但位置太差,可能得切肺叶;桔色圈起来的变化不明显,但也没有好转,原位癌可能性大,暂可随访,建议半年复查下;绿色圈起来的小而偏实,也没明显进展,考虑良性的可能性大点,或者最坏是原位癌,可年度复查随访。但总体有个缺陷是片子非薄层,建议真决定手术前,右上叶靶扫描下看看细节再最终决定。以上意见供参考!
第二次问诊:2022年12月
患者信息:
女 50岁。
疾病名称:
已经做完手术,请给看一下是否用药,分期,风险。
这次发的那个CT是手术前一天的。
希望获得的帮助:
您哪天出诊,贵院对河北患者防疫政策。
手术病灶影像回顾:
右上病灶1:
病灶磨玻璃密度,且略不均,表面有分叶征(砖色箭头);血管贴边。
病灶内部明显有实性成分(粉色箭头);靠纵隔侧边缘有细毛刺征(紫色箭头)。
瘤肺边界清楚。
病灶2:
微小磨玻璃结节,才2毫米许,瘤肺边界清。
病灶3:
下叶胸膜下微小结节,瘤肺边界清,还有轻微胸膜牵拉的感觉。
病灶3及病灶4:
右下叶较靠中间病灶,淡磨玻璃结节,轮廓清,密度低,考虑不典型增生可能性较大。
手术病理结果以及基因检测情况:
我也不知道他右下叶切的是哪两处,但结果均是原位癌。
存在EGFR突变以及T790M阳性。对三代TKI敏感。
我的意见:
我感觉你的病灶虽是浸润性腺癌,也有高危亚型,但主要是小,2年来进展也不是太厉害,靶向药也不是能治愈肿瘤或预防复查转移的药,按指南精神,可以先观察随访。
感悟:
现在临床上多原发早期肺癌越来越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磨玻璃为表现的腺癌。主病灶切除后仍有次病灶,而主病灶又有EGFR突变时,到底要不要通过口服靶向药来预防复发或抑制次病灶的进展?我们已经反复说过多次。
我想关键的一点是靶向药能不能治愈肿瘤。如果不能,只是延缓复发或转移,那么针对早期肺癌使用就失去了意义,但药物的出现才几年?长期的副作用与对机体的影响甚至都不了解,用在晚期病人的身上,生存期的任何延长都有价值,但早期,特别是磨玻璃为表现的惰性行为的早期肺腺癌,不去处理干预也能安全活过5年、10年或者更久,此时服药干预的必要性就不如晚期病人那般有意义。
再一个问题是早期含高危亚型的,就如此例,微乳头15%,要不要按1B期或以上的给予治疗?我想我们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生存期,而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是否可能在2-3年内转移,重要的是亚型,但更重要的是“已经随访过的病灶,它的进展速度或倍增时间”。
像本例从2020年到2022年,虽有进展,但只是灶内出现少许实性成分,事实上的进展并不快,与短期内会转移的肿瘤还是不太符合的。那么忽略其中的少量高危亚型也是可行的。
不管手术,或者术后辅助治疗,利弊的权衡是永恒要考虑的,绝对的对或错谁也没法给你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但只要站在病人的立场,真的为病人考虑,并充分沟通,应该就能获得理解与认可。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