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肺部肿瘤实施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或者是进行CT体检的时候,查出来“肺结节”也算得上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了。如此“平常”的状态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当这样的问题真的是落到了面前,那时候可能就不那么淡定了。
一看到“肺结节”,很多人都会立即感到自己已经是患有了“肺癌”,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着肺部筛查出来的结果呢。
在面对着首次肺部筛查,又称为基线筛查结果的时候,常规的干预和处理措施也是各自不同的。
当发现气道中具有病变的时候,临床上需要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此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是适合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依据。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多学科会诊,确定具体的治疗措施或者是实施高分辨率CT(HRCT)的进一步检查。如果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为无异常,那就需要将患者转入到下一年的再实施LDCT检查之中,勿需过于紧张和恐慌。
对于筛查出直径≥8 mm的非实性结节,或者是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直径≥5 mm的,最好请影像学、胸科、肿瘤学医生进行结节性质的判断。如果依旧无法排除恶性结节的时候,建议抗炎治疗2周,或者是经过随访后再次实施复查HRCT。再复查时结节完全吸收,则进入到下年度LDCT再筛查过程中。对于结节部分吸收的人员,则建议3个月后复查HRCT。对于那些抗炎治疗无效、随诊过程没有变化、或者是结节增大的患者,则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以后再确定后续的临床治疗过程。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则建议直接进行临床诊疗。
对于那些肺内检查没有问题的,或检出的非实性结节平均直径<8 mm,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直径<5 mm,此时则大可不必紧张,直接在第二年继续进行下年度的LDCT筛查就可以了。
如此看来,在首次实施的筛查中,临床上更加看中的是“结节的典型形态学的改变”“结节的大小”“是否为实性结节”“干预后的具体变化”等指标,而对于疾病的诊疗来说,“多学科会诊”则是诊断和治疗策略实施的基础保证。
对于那些既往已经进行过一次或者是多次肺癌筛查的患者,本次检查则属于“年度常规筛查”,应对其检查结果的管理又会产生不同的建议。
对于那些气道内发现新发病变的患者,建议直接进行临床干预,或者是支气管镜检查,根据检测的结果确定是否进行多学科会诊,并实施临床治疗、HRCT筛查,或者是在明年继续进行LDCT筛查。
对于发现的结节而言,如果上年度检查出来的结节出现了逐渐增大,或者是实性成分增多,则建议进行必要的临床诊疗。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新发的结节为非钙化结节,且结节平均直径<5 mm的,则建议6个月以后再次实施复查HRCT。稳定的结节以继续观察为主。如结节增大,则建议实施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筛查。
结节平均直径≥5mm的,则依旧建议抗炎治疗或随访,3个月后复查HRCT,根据结节的完全吸收、部分吸收等情况来确定,此部分患者继续进入再下年度的筛查,或者是6个月后复查HRCT。对于那些抗炎、随诊中无变化或增大的,则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
如此看来,多数筛查过程中出现的结节都是以观察为主,一般不需要实施特殊的处理,而此时医生告诉你“随诊观察”的部分病例,也许是最好的一种处理的模式。而真正需要考虑实施进一步处理、干预意见的,多数情况下都是那些结节增大、结节抗炎治疗未吸收、影像学具有恶性表现的“坏家伙”,对于他们,也是需要经过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