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交流咨询病例:
前言:前段时间有位影像科同道发微信咨询我,说他的一位亲戚肺癌手术后,医生建议做下基因检测,看看有没有合适靶向药可以吃。因为同是医生,对肺癌也有所了解,所以到底是不是要做检测,想多咨询几位医生。结果问了不同医院的不同医生,意见也并不一致,这就让人无所适从了!
应该听谁?做还是不做?吃还是不吃?当他问我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惊讶的,病理报告是微浸润性腺癌,居然有医生建议基因检测并要推荐吃靶向药?还问了不同医生,意见会不一致?!可见目前早期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有多不统一,讲难听点,就是有多乱!
我们来看同道提供的简单资料:
右下叶混合磨玻璃结节,大部分为实性,表面分叶征明显,与血管间隙消失,整体轮廓清楚,从影像上判断应该像浸润性腺癌(腺泡型可能性大些)。手术做了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
病理结果是微浸润性腺癌,其中的浸润灶为多灶,最大灶直径3毫米。虽然影像像浸润性,但病理才是金标准,病理说是微浸润性腺癌,那便确诊为微浸润性腺癌。那么微浸润的概念是如何的?治疗的效果是如何的呢?
2022年版的肺癌诊疗指南告诉我们,微浸润性腺癌是小于等于3厘米,界限清楚,以附壁生长为主,浸润癌的形态应该是附壁以外的形态,浸润间质最大径小于等于5毫米。而且没有脉管侵犯、气腔播散或胸膜侵犯等危险因素。如果完整切除,其5年生存率为100%。意思就是完整切除即治愈!请问完整切除就是治愈的早期肺癌,需要术后辅助治疗吗?也有指南告诉我们:
微浸润性腺癌分期是分到1A期的,1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不需要辅助治疗,即使EGFR阳性的,也是术后定期随访,并不推荐进行辅助化疗,但是否靶向治疗,指南没有说,但在推荐依据中说大部分EGFR-TKI作为辅助靶向治疗的研究中并未纳入1A期NSCLC患者,所以的目前并无充分循证依据支持在EGFR突变阳性的1A期患者中使用辅助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药是个好药,尤其是合适的晚期肺癌中,较化疗副作用小,用药方便,效果确切。但因其仍不是能够治愈或永久控制肿瘤的发展,所以我一直认为将其适应证不断前移可能并不妥当。虽然(点击阅读:个人观点(2021.8.22):质疑权威–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都需要辅助治疗吗?)全球多中心的ADAURA研究显示对于EGFR阳性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切除术后使用奥悉替尼辅助治疗3年,可降低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61%。
我们知道,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具体情况,而且纳入研究的还有部分是第7版分期的病例,4-5厘米之间的没有转移的都是1B期,混合磨玻璃结节若有侵犯胸膜也是1B期,不对1B期再进行分层,是不是合理?是有可能会把大家带偏方向的。1B都是如此,再扩展到1A期,那更不妥当了。
看了上面这位同道咨询后的现状,真的感觉无话可说!问的可都是专业科室的医生,居然微浸润性腺癌要不要做基因检测和用靶向药上还会产生不一致意见。那么指南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对于2-3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N1或N2阳性的非鳞癌患者以及小标本鳞癌患者进行检测。那都是需要术后辅助治疗的!小标本鳞癌是怕含有腺癌成分,小标本不可靠。
我一直认为:
感悟:
靶向治疗药是个好药,基本检测来区分是否有合适靶向药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这样更加精准施治。正是由于效果好、服用方便、目标人群精准,所以靶向治疗才会从晚期二线、三线前移到一线,又从晚期前移到早中期人群。但无限前移到微浸润性腺癌显然是在扯谈!
用靶向治疗药来忽悠早期病人预防肿瘤复发或多发磨玻璃结节的控制更是耍流氓(纳入临床研究,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作贡献,以身试药,那是另外的事)。医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新药物的应用,这是好事,但如果因为新的技术方法药物的出现,而无限扩大其适用范围,或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那便不妥了。
就如之前有问诊的结友在某大医院做楔形切除术,居然在机器人辅助下进行,自费的费用起码多4万以上,这就真的不是蠢,而是坏了!把以我也一直反对针对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病理原位癌或微浸润性腺癌的,能楔形切除部位的病灶进行肺段切除,即使手术再漂亮,又有何益呢?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