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70%的患者会发生骨转移[1]。
骨转移的可怕之处在于,会导致骨代谢紊乱从而引发骨相关事件,严重可威胁到患者生命。研究表明,乳腺癌一旦出现转移,其5年生存率将大幅下降[2]。
骨转移的危害不容小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尽早发现骨转移,从而降低骨转移导致的伤害呢?其实进行血液检查就能发现骨转移早期的蛛丝马迹!
一、骨转移的蛛丝马迹藏在这些指标里
血液检查包括血钙水平、碱性磷酸酶的测定,都是判断骨转移的可靠指标。
1、血钙
乳腺癌转移的途径多为血性转移,当肿瘤转移到骨部位时(胸椎、腰椎等),会不断释放出溶骨性物质侵蚀骨骼,导致骨质被破坏,局部骨溶解,大量的钙离子流到血液中,最终导致血钙升高,出现高钙血症[3]。
图片来源:摄图网
高钙血症轻者可无任何症状,严重者可有多尿、恶心、嗜睡、厌食、恶心及便秘等症状,如血钙浓度进一步增加,可能还会出现无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意识模糊、木僵以及昏迷等严重症状[4]。
因此,血钙含量检测若发现血钙水平异常升高(成人血钙正常值2.25-2.75mmol/L),尤其是同时伴有不适症状,可能预示着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
2、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中,如骨、肾、肺、胎盘、肝脏、小肠等,当发生骨转移时,部分患者破骨细胞异常活跃,会导致更多的碱性磷酸酶进入血液,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就可能会升高[5]。
目前,临床上测定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果血清检查发现碱性磷酸酶升高,说明肝脏胆管受损,或者骨骼遭到破坏。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言之,生活中觅友们如果感觉骨头不舒服,经常出现酸涨、活动时骨骼有异响等(颈、腰、胸、背或者大腿等部位的骨头,都是容易转移的部位)的情况下,可能是骨转移的征兆,可考虑去医院进行血液检查,若发现血钙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异常升高,先不要慌。
血钙水平、碱性磷酸酶不能作为直接确诊依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转移的状态,明确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骨扫描、PET-CT等),必要时还需要考虑病理学检查(骨活检),多项学科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才能准确判断是否骨转移。
二、循环肿瘤细胞可提供骨转移“情报”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实体肿瘤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脱落下来、进入循环系统并参与肿瘤疾病进展、转移、复发的肿瘤细胞亚群[6]。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在血液中流动的肿瘤细胞。大量数据表明,在40%~80%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7]。
这些循环肿瘤细胞会被肿瘤释放出来并进入血液后,多数会被免疫细胞消灭和清除,少数逃脱免疫系统攻击的循环肿瘤细胞,会随着血液转移到身体其它器官并驻扎下来,形成新的肿瘤[8]。因此,循环肿瘤细胞也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种子”。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我们能提前从血液中找到肿瘤释放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这也意味着能够及时掌握肿瘤转移动态[9]。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就是践行这一愿景的工具。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是直接从血液中检测肿瘤细胞,可以根据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多少,来监测肿瘤发生发展的状态以及肿瘤转移情况[10]。
一项小样本前瞻研究显示,进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比影像学检查提早约7~9周观察到疾病进展[11]。这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非常有优势,能够提早发现骨转移,有助于制定和调整治疗策略,控制肿瘤进展及转移。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作为一种新型的“液体活检”,目前已逐步进入临床,在乳腺癌领域,循环肿瘤细胞的存在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乳腺癌的治疗,实现乳腺癌精准化治疗。常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判断乳腺癌的分期和预后。研究显示,每7.5ml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计数超过5个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12]。
2.用于快速评估肿瘤转移的风险,早期发现微小残留疾病,有助于开始辅助治疗以防止复发[13]。
3.可以及时、有效地判断放、化疗的药物疗效,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治疗不良反应[14]。
The End
血液检查(血钙水平、碱性磷酸酶)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都是通过血液样本来了解骨转移情况的一种手段。很难想象,一管血中竟然也藏着那么多的秘密!
在感叹医学进步的同时,作为患者,我们应更加关注自身情况,如有骨头不适,建议第一时间去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来排除有没有发生“骨转移”,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大大降低骨转移风险。
图片来源:摄图网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