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咨询病例:
前言:临床上,如果检查发现肺部占位考虑是肺癌,而报告又说除了主病灶以外,两肺仍有微小结节时,是个非常纠结的问题。因为较少有确切明确有效的手段来查明这些微小结节是不是转移。而若确实是转移,那么是晚期的病例,显然不适合手术治疗;如果事实上不是转移,放弃手术又怕放弃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近日我门诊就来了一位专程从武汉来杭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结友,他就是查出右中叶占位,报告还示两肺小结节,当地医院认为转移不能排除,所以建议他先化疗。
我们来看看他的影像:
病灶1:右上叶微小淡磨玻璃结节,伴小空泡征,考虑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
病灶2:左上叶极低密度微小磨玻璃结节,轮廓稍模糊,考虑局部纤维增生或肺泡上皮增生可能性大。
病灶3:右上叶极低密度微小磨玻璃结节影,考虑最多是肺泡上皮增生。
病灶4:右上叶淡磨玻璃微小结节影,也是局部少许炎症或伴肺泡上皮增生可能性大。
病灶5:主病灶开始出现。有叶间胸膜凹陷(蓝色箭头)。
病灶有胸膜凹陷(蓝色箭头);有实性成分(粉色箭头),有血管征似的条索状结构(桔色箭头);边上有少许磨玻璃成分(绿色箭头)。
病灶基本上是实性的,有胸膜凹陷、有磨玻璃成分少许、有表面不平浅分叶(砖色箭头)、有毛刺征或微血管征。
中间有空洞(黄色箭头);血管进入明显(桔色箭头),毛刺也有(紫色箭头)。表面不平毛糙,内壁也不均匀不光滑。
血管异常增粗进入(桔色箭头)。
细支气管截断;微血管进入以及表面毛糙不平,中间空洞。
毛刺明显,分叶明显,血管进入明显,整体感觉有收缩力。
边缘部位的情况,仍密度高。
周围略有纤维条索样,可能局部并有阻塞性炎性改变。
病灶6:右中叶钙化小结节。
病灶7:右下叶微小磨玻璃结节,伴小空泡征,考虑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
重建图像示显著恶性特征:胸膜牵拉、血管进入并异常增粗、表面分叶、毛刺征可见,内部密度不均伴空洞。
上图是纵隔窗的样子
影像印象:
右中叶病灶是非常典型的恶性影像表现,必为浸润性癌。其他小结节均微小,其中有处为钙化结节,另外的密度甚低,最明显的也最坏是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主病灶因为仍有边缘少许磨玻璃成分,其实可能之前没有查出来,主病灶也可能是从磨玻璃发展而来的可能性大些。因为临床上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肺癌多原发的非常常见,而肺癌伴肺内转移的,转移灶表现的磨玻璃密度的罕见。所以个人考虑此例应该以右肺中叶癌伴两肺磨玻璃结节(肺泡上皮增生或良性或腺体前驱病变)可能性大些。
临床决策考虑:
1、是否考虑转移,影像手段无能为力:次病灶的结节过于微小,多处均为淡磨下班结节,这种表现的微小结节不管做增强CT、PET-CT等均无法准确判断是否为高代谢或是否有强化。所以没有办法通过影像的检查来明确是否转移。
2、先主病灶穿刺明确病理类型,试予以新辅助治疗,包括靶向治疗或化疗,治疗后复查评估,如果微小结节有吸收消失,倾向转移性;如果不变则倾向多原发癌。但实际上,即使真的是转移,也不是一定会缩小吸收,因为本身太小,血供几乎不明显。而若其实有些病灶是局部少许炎性病灶,则不化疗或靶向治疗,也可能随访后有吸收好转。也就是说先予以全身性治疗,并不能确切判断次病灶是否为转移。
3、主病灶基本上肯定是恶性的,如果直接先考虑右中叶切除,则一是取得病理结果,二是能送免疫组化以及基因检测,明确类型和预判预后情况,并依病理类型来推测次病灶转移可能性的大小。若病理类型高危或存在淋巴结转移,则术后反正也要辅助治疗的,同样可以对比次病灶是否有好转。如果术后病理明确除了次病灶结节以外,没有转移,那么也可术后仅随访,并定期复查对比次病灶,真若有进展再来考虑后续处理。
个人建议:
我的想法极力建议选择方案三,因为基于这些次病灶是转移的可能性相对很小,而是多原发或部分炎性伴肺泡上皮增生可能性大得多。针对主病灶及时处理并依其术后病理再来综合评估考虑更为有利。说到底,仍是不同方案的权衡利弊如何来平衡考量的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