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硒健康网丨癌症肿瘤治疗助手

癌症患者疲乏无力并不是小事,中医上分成这几种证型,症状各不同

我们对癌症患者生存时间往往关注的还是多一些,有时忽略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其中没力气、疲惫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癌因性疲乏。癌症早中期患者出现疲乏的情况少一些,有医学资料显示70%的晚期病人会发生癌因性疲乏,它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客观的指标。

癌因性疲乏特点癌因性疲乏不同于普通的疲乏,它发生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不能通过休息来缓解。临床上可出现无精力、虚弱、懒散、冷漠、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沮丧等多种表现形式。癌因性疲乏同时还伴随相关症状,如疼痛、焦虑、抑郁、恶心、胸闷、睡眠差等。大量研究显示,导致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有许多,如癌症治疗、贫血、药物刺激、恶液质、代谢障碍、心理不适、睡眠障碍、疼痛等。

中医学认为,癌因性疲乏可归属于“虚劳”范畴。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癌因性疲乏是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放化疗药物及其它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其中医发病机制主要是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损,脏腑虚损而为病,同时或夹痰,夹湿,或气血瘀滞。

癌因性疲乏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首先是气血不足证。临床以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为表现者。治以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脏腑亏虚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面色白、白、畏寒肢冷、腰酸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气喘心悸、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恶性肿瘤患者的脏腑亏虚,主要以脾肾阳虚为主,一般以腰膝及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寒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本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部位),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临床一般采用补气活血化瘀之法治疗。

阴虚火旺证。本证多见于各种类型癌症骨转移,尤以晚期肺癌及晚期肝癌为多见。临床表现为身倦、乏力、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本证阴虚则阳胜,水不制火,发热并见阴虚火旺的症状为辨证要点,临床一般采用滋阴清热为基本法。

痰湿凝聚征。本证为食道癌、肺癌伴胸腹水及中晚期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头重如裹、颈项酸痛、关节肿痛、四肢困倦、浮肿、胸腹水、胸脘痞闷、口淡而粘、食欲不振、口虽渴却不思饮水之证候。本证以本虚标实为多见,以化痰祛湿为主,治在肺脾肾。治痰还应根据痰的发生,采用不同的法则,如顽痰宜软之,郁痰宜开之,湿痰宜燥之等。治则健脾除湿、化痰散结。

临床实践表明,许多癌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症状,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其主要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故应同时注意气血阴阳相兼为病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补益是治疗的基本治则。

因患者体质虚弱,病情多变,可同时兼夹痰湿、瘀血,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祛瘀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同时做好饮食调摄护理和心理疏导对疲乏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