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会给一个女人带来什么?
失乳的痛苦、挥之不去的羞耻感
亦或是无止尽的泪水
……
死里逃生9个月后
她说,
疾病不能带来羞耻,而应该带来爱
她叫叶檀,1973年生于上海,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同时也是国内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财经创始人,在多家媒体开辟财经评论专栏,是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
4月24日,衣着常服的叶檀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她平静地向屏幕前的观众诉说着「消失」期间发生的故事。
“我进入了一条黑暗隧道,严重到无法工作。”九个月前,49岁的叶檀被确诊为乳腺癌,情况并不乐观,极有可能面对生命危险。
她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当一个巨大的痛苦来临的时候,你这时不是感受,而是感受消失。你既不惊奇也不高兴,也不害怕。”
当她坐在会诊间里,听着病情的时候,她仿佛感到自己的灵魂离开肉体。
在视频中,叶檀强调不要将疾病归因于自己,更不要将它看作一种人生的羞耻,尤其是乳腺癌,得了病之后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这样是不对的。
“我认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疾病绝对不能带来羞耻,而应该带来爱。谁让你觉得羞耻,他才应该感到羞耻。”
叶檀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乳腺癌作为激素上的疾病,被看作是隐私中的隐私,往往难以启齿。但疾病就是疾病,最多作为一种身体上的不幸,希望无论男女,都能将这种羞耻从我们身上剥离。
“所以我想把这个剥离掉,大家看看。”
视频的最后,她脱掉了自己的帽子,露出几乎贴着头皮的短发,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她的坚韧与自信照亮了无数病友的内心,也获得了许多网友的支持与鼓励。而在现实中,仍有不少乳腺癌患者被“病耻感”所困扰。
一、病耻感,抗癌路上的绊脚石
在人们的认知中,“癌症”与“死亡”密不可分,而人们对死亡的畏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就会污名化和妖魔化癌症,并且对癌症患者产生偏见和歧视。我国的“面子文化”,也使得很多癌症患者不敢轻易承认自己患癌,很多地方还会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件事情。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对于已经确诊了癌症的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更加自责、愧疚,甚至认为自己“活该”。这种“病耻感”会让他们继续以前的那种逃避心理,比如在面对医生的问诊时,因为害怕被医生指责就更容易说谎,在接受治疗时也更难遵医嘱,对于复查也不积极。
图片来源:摄图网
“病耻感”不仅会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而且他们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
二、如何摆脱或消除“病耻感”?
前面我们说过,人们对死亡的畏惧是与生俱来,而“癌症”与“死亡”又密不可分,所以就会有病耻感。这种想法没有错,这是人类对死亡最原始的恐惧心理,但是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源自于对“癌症”本身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比如,认为癌症就是“绝症”,患癌很快都会死去,患癌是因为做了坏事现在遭到了报应等等。
然而随着现在癌症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很多癌症都已经变得可管可控,经规范治疗后获得长期生存的癌症患者也数不胜数。
所以,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想要摆脱“病耻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用知识武装自己
首先就是要多学习癌症的相关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以改变对癌症的不了解或误解,这是心理学中“认知行为疗法”非常重要的一步。
3勇于承认“病耻感”
也要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这种“病耻感”是真实存在的,它还会影响到平常的一言一行和心理感受。只要察觉了“病耻感”的存在,才能真正去摆脱这种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跟亲人、朋友沟通自己的这种“病耻感”,或者用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的心理感受。
比如,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是癌症患者,害怕跟其他人接触等等。当这种心理感受被抒发出来后,并且得到了亲人、朋友们的理解后,心理负担也会变得轻。
多社交、多接触
很多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喜欢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其他人接触,可能是因为曾经被别人指指点点过,也可能是害怕别人的异样眼光。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抱团取暖,比如多参加癌症康复组织活动。有研究表明,群体抗癌不仅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还能延长生存期。
当然,除了癌症患者本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来自家人、朋友们和整个社会的支持。比如:
- 亲人、朋友的陪伴、理解和宽容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 其他群体也应该消除对癌症的误解,从而消除对癌症患者的不理解和不尊重;
- 多建立癌症患者和其他群体的接触机会,接触得多了,很多恐惧和误解也就消除了;
- ……
结语
在抗癌的道路上,我们会有很多崎岖很多风雨,也会经历很多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语言伤害,而消除外界对癌症的误解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既然难以改变别人的看法,那就先改变自己的心态,比如,从撕掉贴在身上的“癌症患者”标签,改成“抗癌斗士”开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