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体检报告中,时常都可以在很多的地方看到“息肉”这样的字样,而发现息肉的时候,往往又没有什么特殊的不适反应。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息肉需要治疗吗?这些息肉会癌变吗?这样的息肉癌变的概率有多大?
一说到“息肉”,他可不是一块正在休息中的小肉肉,而是指在组织或者粘膜表面生长的,呈现出赘生物样的组织。由于不同部位、大小、形态、组织病理学、伴发症状的息肉具有着不同的生物学行为,部分息肉也就具有了一定癌变的比例和可能性。所以,在临床上面对息肉还真的不能太大意,更不能放任自由。
结肠息肉:在临床上,结肠息肉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是在肠镜检查中被发现的,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因为肠套叠而引起的腹痛和肠道出血表现,也有患者出现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这些也是引发实施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长绒毛的息肉癌变的几率比较高,最高时候可以达到30%。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息肉。对于直径大于2cm的息肉则是需要倍加小心。
而家族性息肉病则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几乎肯定发生癌变。对于单个息肉,体积较小,表面光滑,带有蒂样的息肉一般为良性,临床上可以以观察为主,如果实施了手术钳除息肉,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癌变的风险。而对于多发的、贴着肠壁生长的,并且直径大于2cm的息肉,其恶变的风险明显增大,这样就建议尽早手术切除。其实,对于肠息肉而言,最大的建议还是及时处理,切不可拖拖拉拉。
胃息肉:生长在胃部不同部位的息肉,其癌变的风险性差异较大,胃体下部的息肉多为良性,癌变可能性也小,而胃窦部位发生的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多见,癌变的风险也较高。整体而言,直径大于2cm的息肉危险性会明显增高,如果合并了幽门螺杆菌,或者是数目多、形态扁平的胃息肉,一般就需要及时切除处理。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在近年来的体检中发现率明显提高,相关的临床表现却没有那么显著。对于息肉而言,息肉越大,癌变的风险越高。单发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1cm的,直径小于1cm但短期快速增长的,胆囊息肉合并慢性胆囊炎的则需要尽快实施手术切除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则需要每半年即复查一次,观察疾病的进展。
鼻息肉:鼻息肉多数为炎症性息肉,极少会发生癌变。单发的,较小的鼻息肉,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多发性鼻息肉并伴随有出血表现的,则需要尽早进行手术进行治疗。
声带息肉:声带息肉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发生声音嘶哑超过2周的患者,需要积极的实施纤维喉镜检查判断疾病状态,同时决定是否对声带息肉实施手术治疗。
子宫息肉:慢性宫颈炎,长期受到局部刺激的人群容易引发宫颈息肉。无症状的小息肉、单发息肉可以定期监测。多发性息肉,大小超过1cm的则需要尽可能地手术切除。宫颈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以及宫颈息肉与宫颈糜烂、宫颈癌之间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但是这并不影响对于慢性宫颈炎症的积极治疗。
在临床上,绝大部分的息肉都是良性的。在诸多的息肉中,肠息肉、胃息肉可能与恶性肿瘤癌变之间的关系会更近一些,由此说来,息肉还真的不是一块正在休息中的肉肉。但是,也完全没有必要过分紧张、恐慌,即使是腺瘤性息肉,这种癌变风险较高的类型,其发生癌变得过程也是需要10年之久的,这就要求大家给予他足够的重视,同时实施科学的随诊计划,注重前后比较,谨慎对待即可。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