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炎症性息肉而言,临床上可以不给予任何的处理,应用药物治疗即可,炎症性息肉也可以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即便如此,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的炎症性息肉还是会被直接切除的,毕竟其诊断的时间会因为病理学检查而晚于临床实践的。
确定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按照息肉的大小和病人情况,都需要再一次择期施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这里所说的择期,主要是指在首次检查后的三月到半年时间内的短期内完成处理,不宜延时过久。至于那些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发生癌变的息肉,那就是需要马上进行治疗,剩下的事情就是要肠镜下切除还是需要借助外科手术手段进行切除的问题了,这样的计划和具体实施的方式则最好由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时间情况来评估。
对于肠息肉来说,其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年龄直接相关的疾病。临床统计表明,息肉的高发年龄一般是50岁以后,近年来,肠癌患者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对于三十多岁、具有家族肿瘤病史,或者是具有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群来说。在35-49岁的人群中,肠息肉的阳性检出率约为10%-30%。对于超过50岁的人群来说,息肉的阳性检出率可以高达30%-67%。这就是说,对于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几乎一半人群的肠道里都被埋上了一个定时炸弹。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实施定期的肠镜检查也许就是最为实际处理模式了。临床统计学研究表明,从肠息肉逐渐转变成为肠癌,这期间的过程至少需要5-15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平均下来也是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算下来,临床上一般在50-55岁以后就成了结直肠癌的疾病高发年龄段,对于结直肠癌的疾病前处理时间也就是在癌变之前进行就可以了。
当我们再面对着“是否需要实施肠镜检查”“什么时间进行肠镜检查”“检查出来了肠息肉该如何处理”等这些临床诊疗中最常见、最实际的问题的时侯,还是那句话,我们首先需要进行一个肠镜检查,判定肠息肉的具体性质,并给予他最为适宜的处理原则,有了这样的依据,自然就免除了查出肠息肉以后而产生的恐慌了。
根据国人肠息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年龄到了40岁左右就需要实施一次高质量、规范的肠镜检查。对于那些具有消化道肿瘤疾病家族史、体型肥胖、久坐不爱运动、锻炼、喜好吃烧烤、熏制、肥腻食物、具有烟酒嗜好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有必要将肠镜的检查再向前提前到35岁左右。对于肠镜检查的选择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实在不能做,或者是不想做肠镜检查的时侯,也可以事前先做一个粪便的肿瘤筛查检测,再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来确定初筛结果后的诊疗措施。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