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的发生具有着明显的地域性高发特点,也具有着明显的基础性疾病特点,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及其肝硬化的发生直接相关。肝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包括感染性因素,如HBV、HCV感染,以及长期酗酒、饮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等。肝癌的发生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过程。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恶性转化和肝癌发展早期阶段的起源。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倾向、病毒和非病毒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微环境和各种免疫细胞,以及潜在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
随着肝癌发生率、死亡率的不断升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对肝癌预防的研究,尤其是对肝癌的一级预防的策略尤为重视。目前,有关肝癌的预防策略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新兴的预防策略、措施。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目前除了治疗原发性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等以外,目前尚无任何干预措施被证明可以预防高危患者的肝癌进展。
抗病毒药物使用和接种HBV疫苗能够有效、显著的抑制HBV的复制,减少病毒感染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肝炎-肝硬化途径的发生,降低了肝癌的发病率。这样的研究结果在我国则是表现的最为直接,随着HBV疫苗接种措施的实施,30余年以来,我国国民HBV携带率由原来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由此而带来的自然是HBV相关性肝硬化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
与之同时,新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DAA)对HCV也具有着较高的临床治愈率,这样自然也降低了慢性HCV感染患者的肝癌发病率。应该说,有效的预防HBV、HCV感染性因素所致的肝癌是一级预防肝癌的主要措施和有效手段。
除了HBV、HCV病毒性感染因素以外,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还发现,对于戒酒,或者是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改善肝脏功能具有着明确的治疗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对其罹患肝癌的发生风险和影响的研究尚缺乏最为直接、有效的证据,如维生素A、维生素K和视黄醇类似物等应用,也是用于肝癌化学预防的主要手段之一。
近些年来,还有一些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也极大地吸引着广大民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但是,由于研究设计的局限性,伦理学限制等方面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多数情况下无法实施具有科学、严格、有效的对照性研究。多数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基于人群的研究,其结果提示无论肝病的病因如何,二甲双胍、他汀类药物、咖啡和阿司匹林在预防肝癌方面均具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具体的原因和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实施规范研究证实。
几十年来被称为“神药”的阿司匹林,在预防肝癌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些阳性数据,这样的研究报告也具有着一定的说服力。即在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可以看到将肝癌的估计累积发病率从8%下降至4%。
而在普通人群和慢性肝病患者中,有研究表明,咖啡的摄入量与降低肝癌发病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根据现有数据结果,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指南也是强烈建议将饮用咖啡作为慢性肝病患者的化学预防策略。
虽然这些研究结果极其具有诱惑力,但是相关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证。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科学、规范、长期、有效的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这些干预措施的真实作用和临床指导意义。
预防肝癌的那些措施,真的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