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切掉的肿瘤去了哪儿?
这个意思应该是问手术肿瘤切下来的组织被送到哪里去了。会不会丢掉或者弄到哪里去了?其实手术切下来的组织都会及时送医院病理科,包括癌症在里的很多疾病,病理诊断是最终确诊的依据。
病理诊断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不是癌症?是什么类型的癌症?分子特征等等,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妥切的治疗,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切下的组织送到病理科后,要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腊块,染色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然后供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下诊断结论。
这个是主要用途,有的时候切下来的组织不多,这样一顿操作下来,组织标本用完了就用完了。通常如果是手术切除,组织还是够用的。
除了用于诊断,还会有剩余的组织(制成了腊块,不然难于长久保存),然后藏存于病理科专门存放标本的地方,可以长期保存。后续如果有基因检测的需求,或者外院会诊需要用到组织,可以切腊块,制成未染色的白片供进一步诊断用,或者科研等也可能用到这些组织标本。
说到癌症诊断,这里说一下癌症诊断通常可能用到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病理检查等。
1、实验室检查: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化验”,通过送各种标本到检验科进行实验室检查,医生对这些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作为诊断的综合分析判断依据之一。化验的标本最常见的是血液,也就是抽血化验,另外也包括尿液、粪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胃液、唾液、阴道分泌物(白带)等等。
在这些化验检查中,有的是常规的化验检查,主要是为癌症的诊断提供某些线索以及了解机体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在化验检查中,对肿瘤诊断最具指向性意义的是肿瘤标志物检查,这对癌症的诊断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有些癌症的治疗效果判断及预后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2、影像学检查:
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拍X光片、CT、磁共振、B超彩超、ECT、派特-CT(PET-CT)等等,对肿瘤诊断来说,这些检查主要是用于发现身体哪里长了肿瘤,也就是定位诊断,并了解癌症病灶的分布情况,它们是癌症分期的重要依据。另外,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进行肿瘤的定性诊断,比如通过CT或超声的引导对体内的包块进行穿刺活检。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劣,应该要进行哪项或哪些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内窥镜检查:
也就是鼻咽镜、喉镜、食管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胸腔镜、腹腔镜等检查,用于发现受检器官、腔道(食管、胃、大肠、气管、膀胱等)内的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可以直观地观察病灶的情况,并且可以在内镜直视下取活体组织标本送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最终明确诊断,所以是很重要的检查。有时也有助于癌症分期,比如超声内镜。
4、诊断性手术:
如果肿瘤的位置比较深,特别是内脏器官的肿瘤,经过以上各种检查手段,仍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但确实怀疑是癌症时,为了尽早明确诊断,可以考虑进行诊断性手术取组织送病理检查,必要时可同时行癌症姑息性切除。
5、病理检查:
最后,最关键的当然就是病理检查,前面说了,这个对肿瘤的诊断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也就是说,多数肿瘤的诊断,它说了算,它是目前癌症诊断最为可靠的手段,也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除了极少数的癌症,绝大多数癌症最终的确诊都必须要依靠病理检查。
所以,有人说病理科医生是医生的医生,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你得的是不是癌症,是什么癌症,病理科医生说了算,病理科医生下笔可谓是“千斤重”。当然,医学没有万能,病理科医生也不是神仙,同样会遇到困难,也存在下不了诊断的可能,甚至误诊的可能,医学永远存在误诊,这是医学的局限,是医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5、分子生物学检查:
现在,对肿瘤的诊断,越来越重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检查,也就是对癌症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为癌症的诊断提供更多更详尽的信息,比如对癌症进行分子分型、分子分期,从而为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依据,这也是癌症精准治疗的基础。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