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深圳头条##肿瘤##肿瘤防治科普##你遭遇过哪些过度医疗#
围绕着恶性肿瘤疾病的诊疗,临床上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疾病预防、肿瘤早筛到肿瘤的早期诊断,这些都是肿瘤诊疗上最为积极的话题。发现恶性肿瘤以后,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抗肿瘤治疗过程,各种不良反应的防治也成为肿瘤治疗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常规诊疗的结束,患者随即进入到临床随诊和临床观察阶段,面对着这样的一个阶段,很多人的思想上都有一种可以放松一下的心理,大有马放南山之感,此时却最容易忽视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
复发、转移是恶性肿瘤所特有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特点,肿瘤发生复发、转移的比例极高,据统计可以达到70%-80%以上。如此情况下,按时随诊,及早发现肿瘤的复发、转移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肿瘤复发转移而言,不同的时间发生复发、转移的几率差异也很大。一般来说,实施了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以后的近期阶段是发生复发、转移的主要时间段,尤其是术后2-3年以内。在这样的时间段以内,实施定期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随诊初期的1-2年时间里,每三个月实施一次具有针对性的检查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延长,随诊时间可以延长到半年、一年检查一次,待到五年以后,随诊安排以每年一次即可。
除了随诊检查以外,临床上还要注意不同部位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的临床症状。与首次发现肿瘤不同,对于已经明确肿瘤诊断的患者来说,在随诊过程中发现的异常表现会更加的关注,也可以更早的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的异常表现。同时,根据肿瘤疾病不同的转移特点,也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重视对应转移部位的病情变化。如肺癌患者在随诊过程中,应尤其注意骨骼、肝脏、肾上腺、颅脑的转移情况的发生。
应对不同的肿瘤,在随诊过程中实施的检查措施也有所差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总认为所谓的PET-CT检查是万能的,也是随诊检查中的的利器,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如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医生实施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必要的超声、钼靶检查就可以明确局部的情况。至于肺部、肝脏等部位的检查,实施常规的CT检查也就足够了。
在随诊检查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检查绝对是一项屡试不爽的检查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治疗之前即存在指标水平升高的患者,在随诊过程中更加需要强调肿瘤标志物的动态、连续性观察,相关的检查结果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内容实施综合性评价。最为关键的是,随诊过程中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好在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方法、同一个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这样的结果也具有着较好的可比性。
对于肿瘤的复发、转移而言,早期发现的目的就是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处理措施。虽然能够再次实施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相对较少,但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临床无瘤状态,切除复发、转移病灶还是具有意义的。即便是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低肿瘤负荷,改善临床症状,为肿瘤的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以此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维持病情稳定,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