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硒健康网丨癌症肿瘤治疗助手

肺癌治疗的慢性病化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癌症##深圳头条##肿瘤##免疫##肺癌##科普#@肿瘤科潘文俊

肺癌治疗的慢性病化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的全国肿瘤疾病状况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显示,我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例人数约为83万左右,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数据,我们不禁会忧心忡忡,这不仅是因为肺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引发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如烟草、空气污染、职业危害等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持续存在,肺癌的发生危险、发生率还会持续性升高。

说到这里,有的人似乎有些泄气了,这样的原因除了与上述的高发病率、死亡率有关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也与肺癌诊治上的复杂性、困难性等因素直接有关。于是,在某些人的印象中就有了只要是罹患了肺癌,那就相当于得了不治之症、得了绝症了。其实,在今天看来,持有这样观点的人真的已经是OUT了,对于肺癌治疗上的悲观状态也已经是老黄历了。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肺癌的诊疗,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已经取得飞速的发展。肺癌再也不是所谓的绝症,针对肺癌而实施的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治疗)治疗已经使得肺癌的治疗获得了长时间的生存期,肺癌患者完全可以通过药物获得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生存,而且其生存质量还有所保证,这样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既往肺癌治疗上不可想象的,甚至肺癌已经可以当成是一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被实施治疗和管理。

科技的发展,结合信息的快速传递,再加上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中国的肺癌疾病诊疗也可以达到与全球疾病诊疗进展保持同步,在这其中,最大的进展就是精准的靶向药物治疗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实施。正是这些精准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已经让肺癌逐步“慢性病化”。

在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期间,靶向药物主要是针对肿瘤发生、生长、增殖的一些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的明确致癌位点来设计的,他们具有了治疗、干预作用。这些药物就如同剪刀一样,剪断了肿瘤发生、发展、增殖所必须的信号传导通路,使得肿瘤生长受到了抑制,自然也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驱动基因中,最为常见的就是EGFR基因突变,而且,这也是目前研究时间最长,研究相对最为明确的一种类型。EGFR基因突变类型在我国或者是亚裔人群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整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可以达到30%-40%阳性突变,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优势人群”中,即不吸烟的女性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的阳性率甚至可以达到50%-60%。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大约30%到40%的肺癌患者可以从EGFR基因突变的特异性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每天在家里只需要口服一片小小的药片,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肺癌的发展已经变得成为可能。近年来,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已经从最早的一代药物,逐步发展出第二代、第三代。

除了EGFR基因突变药物的研究、开发以外,目前,针对EGFR、ALK和ROS1等其他多种肿瘤驱动基因靶点的研究和药物的开发也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各种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得到了满意的验证。在我国,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也在与时俱进的进行着,在这其中,我们更加看重的还有针对中国人基因突变特点的驱动基因、靶向药物的研究,毕竟这些疾病的研究、药物的研发具有着遗传基因、种族差异等特异性。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研究成果的支持,相比于传统的肺癌诊疗手段,今天的肺癌治疗,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在过去的近20年的时间里,仅凭借着第一代、第二代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就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已经显著性的获得了延长,甚至是达到了翻倍的结果。与之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耐受性、依从性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最为关键的是,药物的研究、开发也是永不停息、与时俱进的。近些年来新研发的三代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完善和成熟。目前,在国内外诸多的权威指南、诊疗规范中均将第三代EGFR靶向药物作为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实施优选推荐,对于部分具有特殊耐药的患者,如伴有T790M突变的患者,则是更加具有突出的诊疗优势。

如此说来,针对每一位肺癌患者而言,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基因分型、基因突变检测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对症治疗、用药,就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选择规范的精准治疗,才能帮助肺癌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