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67岁。于2011年6月出现右髋疼痛,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行右髋MRI示双侧髋关节骨质及周围肌肉多发异常信号影,考虑肿瘤转移可能。前列腺MRI示双侧外周带信号异常,考虑前列腺癌,查PSA 150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示前列腺穿刺活检13针,其中第7、8、13针见到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4+3=7。查ECT示(图1)颅骨、肋骨、脊柱、骨盆、左股骨多发放射性浓聚,考虑转移。给予“氟他胺 250mg口服 3次/日+注射用曲普瑞林(达菲林)3.6mg 皮下注射次/4周”内分泌治疗,唑来膦酸抗骨溶治疗。
图1 骨扫描结果
【既往史】无既往特殊病史。
【临床诊断】前列腺癌(T2N0M1,Ⅳ期)。
【诊疗过程】
第一阶段:前列腺原发灶及盆骨转移灶放疗
2011年8月患者出现反复尿频,排尿不畅,给予前列腺癌及骨盆转移灶姑息性调强放射治疗,肿瘤照射剂量为60Gy/30f/6w。放射治疗结束后,2011年10月复查PSA:0.36ng/ml。放射治疗期间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明显消失,未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血等放射治疗副作用。2012年2月27日查PSA 0.09ng/ml。为防止骨相关事件和减轻腰背疼痛,
第二阶段:承重骨转移灶姑息放疗
2012年7月9日于我科行脊柱转移灶(胸1-3椎体、胸8椎体、胸11至腰1椎体)姑息性放射治疗,肿瘤照射剂量:30GY/10f。2012年7月开始改“比卡鲁胺50mg 口服 次/日+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诺雷德)3.6mg 皮下注射次/4周”内分泌治疗,并行唑来膦酸次/月抗骨破坏治疗。2012年-2014年定期复查PSA均在0.02ng/ml波动。2015年8月复查PSA 0.8ng/ml,并持续升高。2016年2查PSA 2.0ng/ml。
第三阶段:骨痛转移灶姑息放疗
2016年2月25日因后腰疼痛,查胸、腰椎MRI:多发胸腰椎体及附件异常信号,考虑转移,病灶较前大致相仿。磁共振(盆腔)(图2,图3):①前列腺呈治疗后改变;②左侧股骨上段、双侧髂骨、右侧耻骨上支及右侧坐骨转移灶,较前片大致相仿;③右侧臀大肌前方异常信号影,考虑肿瘤转移,病灶较前片大致相仿。CT(胸部)示胸骨、双侧锁骨、双侧肩胛骨、多处肋骨及多处胸椎体、腰1-2椎体及其附件多发骨转移灶,病灶较前片大致相仿。考虑疼痛予右第9-10后肋骨姑息性放射治疗:肿瘤照射计量50Gy/20f/4w。放射治疗后右腰痛较前明显缓解。2016年6月21日复查PSA 3.55 ng/ml,睾酮17.88 ng/dl;2017年5月复查(图59-4)PSA 3.86 ng/ml,睾酮20.97 ng/dl。后定期复查PSA、睾酮,随访至七年时,患者仍在诺雷德、比卡鲁胺内分泌治疗中。
图2 放疗后盆腔MRI
图3 随访盆腔MRI
图4 放疗后PSA曲线图
二、病例分析
(1)内分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一般认为前列腺癌采用内分泌治疗的预后和肿瘤的分级、分期、肿瘤负荷及治疗的执行情况明显相关,一项8275例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结果证实,有转移者和无临床转移者的5年死亡率分别是73.8%和46.3%。而采用内分泌治疗的骨转移病例,骨转移病灶多者其生存时间明显少于转移病灶少者,证明内分泌治疗介入的时机和此后的生存时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故较早的内分泌治疗介入对延长晚期前列腺癌的生存时间有所帮助。
(2)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临床对于病情进展缓慢,病灶不多的患者,常常采用双膦酸盐联合放射治疗,局部外照射放射治疗多用在骨转移灶存在单一或数个位置的患者,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患者的骨痛感,这样可以减少镇痛类药物的服用量,还能降低病理性骨折时间的发生率,缓解肿瘤对脊髓的压迫性,并且随着剂量的提高,肿瘤控制率亦提高相关的提高,本病例患者对于多发骨转移病灶进行分阶段定点放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摘自傅志超、程惠华主编《前列腺癌病例精解》,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年5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