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硒健康网丨癌症肿瘤治疗助手

大肠里的息肉总是躲不开一刀(2)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肿瘤科潘文俊#癌症##深圳头条##肿瘤##免疫##科普##肠息肉##结肠#

大肠里的息肉总是躲不开一刀(2)

炎症性息肉也是结直肠中常见的息肉类型,尤其是50岁以下,尚未到大肠癌筛检年龄的年轻人群中。在临床上,其外观上血管丰富,偶尔还会发生出血、触碰出血等情况,因此常被误以为是已经发生癌变的腺瘤性息肉,这也是此类息肉常被切除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炎症性息肉的危险性还是很小的,也不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在息肉性疾病中,有一种被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他属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突出的特点是结直肠内可以生长成百上千枚息肉。对于FAP来说,其发生癌变的几率几乎是100%,这也是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所导致的,FAP的严重性除了与其癌变率高有关,而且肿瘤的发生还不只是仅仅在一处,多表现为多发的,或者多中心发病。FAP的发生多数在12、13岁时即可以出现,到20岁时息肉则可以遍布大肠各处。临床上到了40岁左右,几乎可以无一例外的发生恶性肿瘤。因此说,对于FAP的诊疗来说,一经发现就需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治疗方式则要由临床医生来决定。

临床上,肠镜检查中见到诸多的息肉是否都要割除,这是一个具有一定争议的话题。理论上说,并非所有息肉都是必须实施切除的。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就看医师的临床经验、诊断能力与诊疗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判断了。

在某些状况下,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或者是临时时判断具有一定难度的,此时实施息肉切除再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则显得很有必要,也是相对较为保险的措施。

对于息肉的大小、数目而言,对判断息肉的风险性具有着很大的作用和意义。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数目,与疾病的反复发生,甚至于癌变风险具有着一定的关系,也是肠镜检查后进行风险分级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单次肠镜检查发现超过三颗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或者是不论几个息肉,只要有一个进行性腺瘤的人,未来数年内再长出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就会很高。这也会明显高于那些只有一个、两个小腺瘤或完全没有任何腺瘤性息肉的人,因此,必须实施规律性的追踪与随诊观察。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