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既往一直是早期不需要,而中晚期需要,直到CORIN和ADAURA等研究阐述了在IB期(第7版)肺癌开展靶向辅助的有效前景,从而改变了医学界的决策,对于IB期的如果存在EGFR突变的,则选择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但在IA期人群中(以及第八版IB期),是否需要进行术后靶向治疗,依然缺乏数据。此外,如何识别出需要进行术后靶向治疗的获益人群也是关键问题,有助于精准管理,降低过度治疗。最近发表的何建行教授的团队给出了答案,我们来学习下。
我们来看看相关的研究说明,为了方便简单阅读,主要就看结论:
研究亮点
1、首个IA期获益的证据:本次研究表明,IA期术后通过靶向治疗5年无病生存率从84.5%提升至100%。此外,该研究也是第8版分期IB期(4cm以下)的首个获益证据(75.3%提升至98.8%)。术后靶向治疗不仅可提高短期生存率,且在停药后的长期随访期内,患者仍然获益。5年无病生存率接近100%,提示绝大多数I期患者接受靶向辅助治疗有望实现完全治愈。
2、“肺癌14基因芯片”精准识别高风险获益人群,超越临床因素:分子风险评估模型可精准识别复发风险,中高危患者明显获益,而低危患者无需接受辅助治疗。而熟知的临床高危因素无法筛选出获益人群,如肿物大小、低分化(微乳头/实性)、脉管癌栓等。
3、I期高风险人群术后靶向治疗的必要性:对于携带EGFR突变的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使用靶向治疗可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在高复发风险患者中获益尤为显著。
研究背景
手术切除是早期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差异悬殊,即便接受术后治疗后,仍有30%-50%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如何进行术后复发预测和风险管理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对II、III期,I期肺癌复发风险较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227例I期携带EGFR突变的NSCLC患者。这些患者在手术切除后,根据是否接受EGFR-TKIs辅助靶向治疗被分为两组。
2、分子风险评估模型:使用肺癌14基因mRNA分子风险评估模型(BAG1、BRCA1、CDC6、CDK2AP1、ERBB3、FUT3、IL-11、LCK、RND3、SH3BGR、WNT3A、ESD、TBP、YAP1),将患者分为低、中、高风险组,以更好地识别高复发风险患者。
3、统计分析:利用逆概率加权(IPTW)方法,平衡了两组基线特征,以减少潜在的混杂因素。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为主要终点。
研究结果
1、术后靶向治疗可改善I期肺癌患者生存率:使用术后靶向治疗可将I期NSCLC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提升19.8%,5年生存率提升6.3%。亚组分析中,IA期患者通过术后靶向治疗5年无病生存率从84.5%提升至100%,有望实现完全治愈;IB期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也从75.3%提升至98.8%。
2、靶向治疗的持续效应可提高治愈率:术后使用EGFR-TKI靶向治疗不仅提高了短期的无病生存率,而且在停药后的长期随访期内,患者仍然受益。这将进一步提升部分I期肺癌患者的治愈率。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携带EGFR突变的I期NSCLC患者可通过术后靶向治疗达到彻底治愈。
3、分子风险评估对术后靶向治疗选择至关重要:14基因分子风险评估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需要术后靶向治疗的患者。针对中高风险的患者,使用术后靶向治疗可将I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从70.5%提升至96.0%,而在低风险患者中无明显提升,为携带EGFR突变的I期NSCLC患者术后靶向治疗带来更多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IB期还是IA期,均有相当比例的高危患者。
4、临床高危因素无法识别获益人群:亚组分析显示,辅助靶向治疗的获益程度在不同的临床高危因素分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提示目前熟知的临床高危因素无法筛选出获益人群,如肿物大小、低分化(微乳头/实性)、脉管癌栓等。而通过“肺癌14基因芯片”分子风险评估模型,可精准识别高风险和低风险患者,从而针对性地选择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靶向治疗。
这是该研究设计的初衷以及最主要的结论。我是科研小白,我想临床只需会用的医生或作为患者,对这些原理难以弄懂的情况下,只要记住以下几点:1、早期肺癌也有预后不好的,并不总是切除就是治愈;2、常规传统的评估手段无法有效选择出高危的早期患者,而何教授团队的“分子风险评估模型”能筛选出这些患者;3、针对筛选出的高风险早期肺癌患者,若EGFR突变的,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提高5年生存率,改善预后。
我想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纠结于要不要术后辅助治疗的病人,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这样靶向药需不需要吃,有了更为精确的筛选依据,从而避免过度治疗,又避免治疗不足。
但在我这种小白看来,为什么传统肺癌中,经手术病理分期认定为1A期的为什么2022年版的卫健委版指南说5年的生存率仍只有75%左右呢?
说明被认定为1A期的病人中,其实有部分是高风险的,是可能存在微转移的人群,所以才会造成传统肺癌中1A期仍有四分之一并不能得以治愈。而术后的辅助治疗,若能筛选出这类病人,给他们予以辅助治疗,显然是可以获益的。因为他们不治疗,可能在术后3-5年内出现转移病灶,而吃了靶向药,针对敏感病人,当然本就能控制肿瘤的,导致更迟才被检出复发或转移,这完全是可能、也是解释得通的。不过个人仍对100%治愈持怀疑态度,如果早期的能治愈,那晚期的为什么不能经过靶向药治愈呢?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