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妙笔生花创作挑战##癌症##深圳头条##肿瘤##免疫##肿瘤防治科普##循环肿瘤细胞 CTC##转移#
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所特有的细胞生物学行为,也是导致肿瘤疾病进展,威胁肿瘤患者生命的主要事件。对于肿瘤转移而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病理学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通过侵袭的方式进入到循环系统中,细胞接着在循环中存活、游走、固定,在转移部位再附着和定植生长,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肿瘤转移病灶。这样的过程也是所谓经典的“种子和土壤”假说的真实再现。
然而,在这样的转移过程中,充当种子作用的肿瘤细胞则是主要的内容。研究发现,在血液循环中,有一种从原发肿瘤脱落并被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清除的肿瘤细胞,被称为“循环肿瘤细胞(CTCs)”。这也是肿瘤患者血管中最危险的坏家伙,循环肿瘤细胞的存在,给肿瘤发生转移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与之同时,也为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了依据。
由于循环肿瘤细胞是从肿瘤原发病灶中脱离出来的,从其外观上看,自然与原发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也是极其相似的。但是,他又与那些细胞有所不同,就如同是那个群体中最为特殊、最活跃、最具有叛逆精神的一个家伙,这些肿瘤细胞具有一种被称为“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特性,正因为具有了这样的特性,就使得循环肿瘤细胞可以从原发肿瘤组织中被挣脱出来,并且促进了血管内的循环过程,再有助于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能力。这些都是我们把循环肿瘤细胞称之为血管中的危险者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上,循环肿瘤细胞具有很多特殊的分子特征,这些也为循环肿瘤细胞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由于大多数的恶性肿瘤都来源于上皮细胞,因此,上皮细胞的标记物“EpCAM”就成为诊断、鉴别循环中肿瘤细胞的主要作用。除此之外,这样的表达和鉴别作用在部分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中尤为突出。同样,对于部分表达相对较弱的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在使用时也就具有着局限性。同样的道理,在肿瘤细胞表面,其他表达强度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叶酸受体和生存素等,也可以被用于识别和鉴别不同的恶性肿瘤。
在临床上,循环肿瘤细胞正是因为具有了有别于肿瘤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同时,他又具有着来源于原发性肿瘤的特点,因此,近些年来大家都在着力于对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各自检测技术、手段、模式的开发和研究,这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应用于指导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如,比较肿瘤组织和循环肿瘤细胞的基因改变情况,评价肿瘤进展、耐药、转移的发生。以及对于循环中单个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基因测序、检测,以及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适宜人群的诊断和治疗。由于循环肿瘤细胞还具有促进转移,增强侵袭作用等特点,对其检测技术也有利于判断肿瘤复发、转移、进展等作用。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则没有基础研究那样前卫。目前,循环肿瘤细胞被用作许多实体肿瘤的替代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但是,有了循环肿瘤细胞的存在和肿瘤是否会发生转移之间还是具有着一定争议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早期转移的患者,或者是期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提示作用的时侯,其争议还是比较大的。
循环肿瘤细胞提示临床诊疗的预后价值,主要体现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计数方面,目前常用的阳性细胞的临界值确定为5个。当检测的结果≥5个的时侯,通常提示预后较差。这个与肿瘤具有较高的转移、肿瘤侵袭性直接相关,也可能成为未来更高灵敏度的指标。
循环肿瘤细胞被称为肿瘤的液态活检技术,是近年来新近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检测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既具有希望,当然也具有很多的问题,这也是事实。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克服对数据分析的复杂性和难度则是重点,也为精准医学诊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