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仍是临床棘手的问题,当前的治疗方案往往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相关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差异也较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¹。本期分享的这则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采用“T+A”方案联合TACE与放疗后,评估为PR,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本期病例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季晓克医师提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云峰教授进行点评。
病例简介
主诉
因“体检发现肝占位3天”来院。
基线检查
体格检查
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区有叩痛。
实验室检查
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 阳性,HBV DNA 5.0E+3;AFP:2.5 ng/mL;异常凝血酶原:10539 mAu/ml;总胆汁酸:10umol/L,白蛋白:40g/L,ALT:38U/L,AST:74U/L,ALP:106U/L,γ-GT:72U/L,肌酐:67umol/L。
影像学检查
2023年1月,胸部CT:两肺结节,右肺中叶,左肺舌段炎性灶。
上腹部增强CT:右肝占位,HCC首先考虑,伴上腔静脉癌栓形成,慢肝样改变,肝内多发小囊肿。
图1 增强CT检查
图2 增强CT检查
临床诊断
肝细胞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CNLC IIIa期; BCLC C期;Child-PughA级;PS 1分;癌栓IIIa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案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对于CNLC IIIa期推荐TACE、系统治疗、手术切除、放疗。
MDT讨论后的用药方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T+A”方案)+TACE+放疗
治疗经过
2023年1月14日
首次“T+A”方案,每3周一次。
2023年2月6日
行TACE:超液碘化油+载药微球(表柔比星 30mg)并动脉置管区域动脉灌注奥沙利铂100mg+雷替曲塞4mg。
2023年4月6日
开始行下腔静脉癌栓放疗,3Gy*10 合计30Gy。
2023年6月7日
复查MR,肝右叶病灶仍存血供,伴下腔静脉癌栓,较2023年1月9日MR前片缩小;门脉右支癌栓形成。
图3 治疗后复查MR结果
2023年6月21日
复查PET-CT:右肝后叶混杂密度肿块,代谢不均匀增高,结合病史,提示肝HCC伴右门静脉癌栓形成,介入治疗后,部分肿瘤活性仍较活跃。
图4 治疗后复查PET-CT
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变化
图5 治疗期间异常凝血酶原变化
治疗前后影像学对比
图6 治疗前与治疗后CT检查结果对比
图7 治疗前与治疗后CT检查结果对比
-
治疗后MDT讨论,总体疗效评价:PR;手术可切除性评估:可根治切除。
-
按照标准肝体积测算:左半肝占比42.3%;按肝切除率算:右半肝切除的切除率为56.9%。
图8 肝脏三维重建
-
2023年7月4日,右半肝切除,胆囊切除,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并修补术:
√术中所见:肝脏呈纤维化改变,肝脏肿瘤主要位于S6/7段,肿瘤与膈肌、下腔静脉粘连致密;术后剖开标本,肿瘤最大直径约6cm,瘤体内部分坏死改变,部分鱼肉状组织,可见右肝静脉癌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内,门脉右后支可见癌栓,两处癌栓完整。
√术后病理:
1.“门静脉癌栓”见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伴大片坏死,可符合静脉癌栓治疗后改变。
2.“下腔静脉癌栓”见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伴坏死,可符合静脉癌栓治疗后改变。
3.肝癌切除标本:肝细胞性肝癌,NOS,梁状、假腺管样为主,伴多量坏死,符合治疗后改变;中-低分化;右半肝肿瘤单发,大小6.5*6*1.5cm;微血管癌栓(MVI分级): 有,M1 (肿瘤内2个)。
图9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恢复: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第8天出院。
图10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术后1月复查相关指标:
图11 术后1月异常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变化
√术后1月复查影像学:肝恶性肿瘤术后改变
图12 术后1月MR检查结果
安全性
-
该患者在前期接受“T+A”方案+TACE+放疗转化治疗过程中,能够良好耐受,无严重AE发生,为有效转化及后续的根治切除提供保障。
目前, 该患者仍在接受“T+A”方案,预防复发,以期获得长期生存。
病例总结
该患者被确诊为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依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自2023年1月14日开始,给予患者“T+A”方案联合TACE及放疗。2023年6月2日,经MDT讨论,评估为PR,可根治切除。2023年7月4日,右半肝切除,胆囊切除,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并修补术。术后剖开标本,肿瘤最大直径约6cm,瘤体内部分坏死改变,部分鱼肉状组织,可见右肝静脉癌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内,门脉右后支可见癌栓,两处癌栓完整。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第8天出院。术后1月异常凝血酶原及甲胎蛋白呈降低趋势,肝恶性肿瘤术后改变。
病例点评
中国是肝癌大国,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所有癌症前列。随着肝癌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从手术发展至系统治疗,尤其是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手术治疗带来新的机遇。目前,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肝癌已被多部指南/共识所推荐,尤其是合并PVTT肝癌患者的治疗,已由单模式转变为多模式。现阶段,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方案逐步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助力延长患者生存期¹。
众所周知,“T+A”方案是全球首个获批的肝癌靶免联合一线系统治疗方法,开启了肝癌靶免治疗时代。IMbrave150研究证实,接受“T+A”方案的患者,ORR达到30%,中位OS为19.2个月,中国亚群患者的中位OS更是长达24.0个月²。基于此,“T+A”方案成为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中晚期HCC一线治疗方案。本例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采用“T+A”方案联合TACE与放疗,评估为PR,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术后恢复良好。再次验证了局部联合靶免治疗的卓越成绩。目前一项围绕“T+A”方案联合TACE的III期、开放性、随机研究(TALENTACE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该研究旨在评价“T+A”方案联合按需TACE治疗uHC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信这项研究也将成为TACE联合靶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又一例证。
除了晚期HCC患者的治疗,以“T+A”方案为代表的靶免联合方案还常常用于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其不仅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也为序贯外科根治性手术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免疫联合靶向方案的晚期肝细胞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以及《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均推荐了以“T+A”方案为代表的靶免联合模式³,⁴。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后续如何治疗值得更多思考与探索。
另外,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视多学科联合,并进一步探索局部治疗、系统治疗的联合应用新方向。未来更应关注临床诊疗中门脉癌栓的诊断以及分型标准,减少影像学检查可能造成的漏诊及误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根据其影像特征建立预测模型以达到精准诊断及分型的目的,从而制定适合不同分型门脉癌栓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¹。
-
温州医科大学肝胆胰外科副主任,普通外科专培基地主任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
浙江省医坛新秀
-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分会委员
-
浙江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器官移植分会委员,精准医学分会委员
-
浙江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员常务委员
-
浙江省肿瘤防治联盟肝癌学组委员
-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医院以及美国UCLA访问学者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肝胆胰外科,外科学博士,主治医师
-
温州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
温附一结直肠癌MDT成员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
参考文献:
1.李玮,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3,43(5):591-596.
2.Cheng AL, et al.J Hepatol. 2022 Apr;76(4):862-873.
3.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等.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21,27(4):241-251.
4.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6):618-632.
撰写:Robert
审校:Robert
排版:Faline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