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硒健康网丨癌症肿瘤治疗助手

盲试可以有,但是需要谨慎

#太可怕了,癌症扩散了,该怎么办?#

盲试可以有,但是需要谨慎

“大夫,肺癌患者没有适宜的肿瘤组织可以做基因检测,能盲吃靶向药物吗?”

“大夫,既然中国人里靶向治疗药物的有效率那么高,基因检测的费用是不是就可以省了?”

说到了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大家自然会想到通过口服一颗小小的靶向治疗药片,就可以使得肺癌患者免受化疗、放疗之苦,又可以获得超出传统治疗有效率的突破性治疗效果,而且治疗不良反应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然而,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之前,规范的技术操作就是要实施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活检,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驱动基因检测。只有那些具有明确的驱动基因检测阳性或者突变的肺癌患者,才可以选择对应的、具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真实的世界中,临床诊疗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却不总是这样。

遇到那些明确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却一时无法再获取到适宜的肿瘤组织进行驱动基因检测的患者,此时需要为口服靶向药物治疗寻求依据则显得明显有些尴尬了。此外,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当其身体状态较差,无法等待过久的基因检测时间的时候,此时盲吃靶向药物也是一种与时间赛跑的机会。

在另外一些人的小算盘中,目前的一代靶向治疗药物已经便宜到了所谓的“白菜价”,与之相对的靶向药物驱动基因检测却还是有些小贵,如此,在他们的算盘中,花费驱动基因检测的费用都可以抵得上2个月治疗药物费用了。再加上EGFR基因突变在以国人为代表的东亚人群中表现出来的高突变性,这样也就使得很多人有了计划盲试靶向药物的想法。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以外,由于国人中EGFR基因突变的几率过高,再加上靶向治疗药物对于EGFR基因突变患者具有着七成以上的有效率,这样就使得约半数左右的肺癌患者可以从靶向治疗药物中获益。再加上在部分基因检测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检测错误的概率,以及临床上诸多盲试成功的案例。这也使得盲试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具有了巨大的诱惑。

即便真实的世界中具有着这样、那样的情况,但是,在临床上我们依旧不是很推荐患者和患者家属实施随意的靶向药物盲试。尤其是目前基因检测,尤其是二代测序的准确度越来越高,与几年、十几年前的检测技术已经完全不能相比。再加上目前可用实施靶向治疗药物的靶点也是越来越多。即便是EGFR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他的一些少见的、罕见的驱动基因靶点的被发现,依旧具有可以提供具有针对性药物选择的机会。如此情况下,采用盲试的方法显然就显得有些顾此失彼了。

随着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再加上靶向治疗药物的丰富与发展。目前,在肺癌治疗领域中,可供临床选择使用的靶向药物已经达到了几十种,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肺癌诊疗的新方向、热点和重点。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于肺癌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肺癌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肿瘤疾病,而是一组具有不同基因类型特点的疾病的总和。如此就更加突出了对肿瘤患者实施基因检测的必要性。

这样说来,肿瘤组织的基因检测当为首选。对于那些实在无法实施组织病理学检测的患者,必要的情况下实施液体活检,即血液学检测也是一个被逼无奈的选择模式。至于说到盲试,这也是可以有的,只是需要更加的谨慎选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疗电子书,任选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